作風是個體在思想、工作、生活等領域長期形成的態度、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作風不是“一時興起”和“偶然為之”,而是“因風成習”的慣常狀態。作風建設對于塑造人格品性、保障職業發展、堅守廉潔底線至關重要,更對于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組織與群體樹立理想信念、引領道德風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根本性意義。
(一)
黨的作風是黨的性質、宗旨和精神面貌的綜合體現,是黨性修養的“試金石”,是社會文明的“風向標”。優良作風是黨的力量之基、活力之源。黨中央以中央八項規定破題,以政治建設立綱,以常態教育固本,以鐵腕反腐清源,將作風建設的時代命題推向縱深,體現黨風建設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歷史自覺。領導帶頭、群眾參與、制度約束,以黨風清正引領政風清明、民風清淳,推動社會風氣實現根本好轉。
師德師風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是黨的作風建設在教育領域的重要部署和模范體現。“師者,人之模范也,無德者無以為師。”中國自古以來就尊師重教,“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優良的師德師風,包含了“捧著一顆心來”的奉獻精神、“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學術堅守,以及“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身教示范。師德師風是作風建設的重要子集,集中體現在教師群體的職業倫理與行為范式上,聚焦于“百年樹人”,乃“百年大計”之本。
師德師風直接影響教育對象的“三觀”形成和塑造。社會層面的作風問題常常與師德師風問題相互交織、傳導共生。因此,必須積極樹立師德模范正向引導,通過制度聯動和文化浸潤,以作風建設引領帶動師德師風建設,以師德師風的創新實踐檢驗作風建設改革成效。
(二)
師德師風與教育家精神是教育領域的兩大核心命題,前者是基礎與底色,后者是高階追求。師德師風側重“規范約束”,教育家精神強調“價值引領”?,F代教育家精神更注重“民主平等”,“拒絕教育異化”正是“有教無類”的一脈相承。師德師風規范“如何做教師”,教育家精神指引“為什么做教師”和“為誰做教師”。
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中,需以師德師風筑牢職業底線,以教育家精神引領價值取向,實現從“知識傳授者”到“靈魂工程師”的升華,使教育真正做到“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盀辄h育人、為國育才”,師德師風的最高維度是牢記“國之大者”,將“小我”凝聚升華為“大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睆目鬃拥讲淘?,從陶行知到黃大年,教育家精神貫穿于教育史,傳承“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和愿景使命?!盀槿嗣穸獭薄盀閲叶獭薄盀樘煜露獭保ㄔO教育強國,就須臾不能離開教育家精神?!靶挠写笪?、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信中深刻闡述了教育家精神的時代內涵,是對教育家精神核心要素的深刻詮釋和豐富演繹?!皼]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是從教的根本動力,仁愛是師者的至高境界。教育家精神的內在要求在于對教育的無限熱愛,對學生的深切關懷,以及對創新的不懈追求。樂教愛生是愛,至誠報國是愛,胸懷天下是愛,眷眷師愛,大愛無疆。
(三)
作風建設是良好教育秩序的基石,為教育家精神提供實踐土壤與生態保障,教育家精神則為作風建設注入價值引領與創新活力。作風建設與教育家精神相融合,是教育領域落實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實踐。唯有以“嚴”的基調鍛造師者風骨,以“實”的作風厚植教育情懷,以“新”的思維解答時代命題,才能培養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家和廣大教師群體。
從孔子“有教無類”到杜威“教育即生活”,跨越時空的教育家精神始終是教育變革與創新的靈魂。張桂梅“用命辦學”,葉瀾倡導“生命·實踐”,于漪“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還有廣大教育工作者,以扎實過硬的作風,詮釋了偉大的教育家精神。要在制度層面平衡激勵與約束,在文化層面培育“知行合一”,在實踐層面推動作風建設與教育家精神的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必須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各環節,從根本上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問題。要以狠抓作風建設為契機,堅守為黨育人的政治方向,傳承“經師與人師相統一”,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久久為功,以鐵的作風和作風之鐵鑄就教育家與教育家精神的世紀豐碑。
(作者系廣東藥科大學醫藥商學院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