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和小島。記者 吳飛雄 攝 一群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老板,在 “互聯網+”思維的啟發下走到一起,大家通過自發眾籌的方式成立了 “眾和小島”,大家都是這座“小島”上的“島主”,他們彼此之間稱呼為“島親”,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里,大家一起在這里“眾智、眾籌、眾包、眾營和眾享”,打造一種新的商業生態圈。 這樣一座目前正在封測實驗階段的“眾和小島”位于中山美居產業園,小海豚是小島的吉祥物,上周五一群“島親”剛剛舉辦了入伙儀式。 ■“共享經濟”催生“眾和小島” 走進“眾和小島”,立刻有一種放松和親切的感覺,這個會館有1100多平方米,主題空間被打通,放著一些舒適的桌椅,中間有一個開放式的水吧,一側有5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是部分島主的項目展示,另外還有一間培訓室。 陶沙是其中的島主之一,他的名片上稱自己為“原住島主”,他是“眾和小島”的發起人之一。 2013年,電子商務沖擊傳統行業,此時正在傳統行業打拼的陶沙覺得自己患上了“互聯網焦慮癥”,他感覺學習了網絡營銷等知識后仍然無法解決自己的困惑。當他聽到業內有人提出“互聯網+”這個概念時,他仿佛找到了解決困惑的方法。于是他到北京一些機構學習和考察,并希望用一種新的互聯網思維來改變此前的傳統商業模式。 此時,另一位發起人何小姐也在思考如何在“互聯網+”下轉型,她從事的是五金行業,主要為國外企業貼牌。去年10月,何小姐和陶沙商量,希望能成立一個新的創新社區。中山乃至珠三角地區很多企業雖然做得比較好,但普遍體量較小、發展電商人才匱乏,但每個企業都積累了一定的客戶,用一個詞概括就是 “社群”,通俗點說就是“粉絲群”。小米手機的發展正是這種產品+社群的模式。如果不同行業的企業走到一起組成異業聯盟,形成“共享經濟”,大家共享粉絲,共享經驗,不是可以產生更大的效益嗎? 陶沙和何小姐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回應。最終,經過前期的交流和深度溝通,35個人從線上走到了線下,大家眾籌股權成立了“眾和小島”。這些人來自家具、燈飾、五金配件、珠寶、軟件、服裝、貿易、農業種植、養殖業等多個行業。 ■“島親”間降低選擇信任成本 “你可以叫我們互聯網+互業聯盟,也可以叫互聯網+同學會、或者+商會、+社群,在這樣一座島上,降低了‘島親’之間交往和選擇信任的成本,因為大家的理念一致,彼此信任,眾和小島就是大家的家。”陶沙表示,目前“眾和小島”還是個實驗品,大家認同這樣一種理念并抱著會所剛開始不賺錢的心態在經營,35個島主中,只有一個全職,其余的島主平時要經營自己的產業,主要采取輪值的方式來會館做店長。記者在現場看到,在水吧,沒有服務員,大家要喝什么需要自己動手,并且通過“隨喜”的方式自覺付錢。“這就是降低選擇信任成本的一種體現。”陶沙表示。 至于今后有什么發展計劃,陶沙表示,一方面希望通過資源整合,利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幫助“島親”們進行產品和服務推廣,“眾和小島”為此將建網上微商城;另一方面,“島親”之間可以通過交流、經驗分享等幫助實現自身成長。將來,對于成員們的一些好的產品將被做成“眾和小島”的品牌產品推出,眾和小島這種新的商業模式希望最終形成一種會員共享、粉絲共享的體系,并對成長性好的項目進行融投資,實現更大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