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一年間瘋漲80倍的虛擬貨幣比特幣正遭遇尷尬:一方面,交易平臺遭遇銀行及支付機構“設限”,導致比特幣行情單月跳水近40%;另一方面,虛擬貨幣熱也催生國內數十種“山寨幣”,投資均不乏本金難保風險。國內興起虛擬貨幣熱
 一年間漲幅超過80倍,一個月內跌幅近40%,曾風光無限的虛擬貨幣遭銀行及支付機構“設限”。比特幣交易平臺FXBTC近日公告,暫停人民幣充值和銀行卡提現業務。另一家交易平臺BTC38.com稱,已收到銀行通知,將停止人民幣充值。
 受此消息影響,國內虛擬貨幣行情應聲跳水。據國內最大的交易網站比特幣中國報價,比特幣從3月4日的3951元人民幣/枚,一度跌至4月4日的2419元/枚,跌幅接近40%。而2013年,比特幣報價從80元人民幣漲至6600元,漲幅一度超過80倍。
 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比特幣一度暴漲,“山寨”模仿其形式的國內虛擬貨幣也在涌現。各類線上貨幣采取線上交易、撮合報價,品種迭出,大有“方興未艾”之勢。
 比如,據中文虛擬幣行情網站“聚幣網”報價,2014年1月至今,已有16款線上國產虛擬貨幣宣布“發行”,目前在國內可交易的虛擬貨幣已達數十種。僅2月2日及3日,兩天內就有“企鵝幣”、“大象幣”、“蝸牛幣”三款國內虛擬貨幣宣布上線。
 然而,投資虧損成為普遍現象。有投資者告訴記者,自己于去年11月購入報價為119元/枚的“元寶幣”,但賣出時已跌至26元/枚,縮水達80%。
 “三無”風險不容小覷
 我國已成為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市場。上海一家比特幣網站負責人告訴記者,僅該平臺日交易量超過20萬枚,按時價折合人民幣超過5億元。記者調查發現,盡管虛擬貨幣不乏技術創新成分,但作為投資品其風險不可小覷。
 一是資金安全缺乏保障,“跑路”頻發。多數比特幣交易平臺資金存放在法人賬戶。去年10月,注冊于我國香港的GBL交易平臺跑路,卷走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資金。二是部分虛擬貨幣標榜自由生成,但發行機制極不透明。以一款宣稱年發行量520萬枚的國內“山寨幣”為例,其發起機構法人、所謂的發行“算法”均不公開。三是發展線下流通存在法律風險等瑕疵。
 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在2013年12月發布的《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中已明確,比特幣應當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通知》此前已要求,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為客戶提供比特幣登記、交易、清算、結算等服務。因此,盲目“炒幣”有風險,投資需要警惕跟風。
 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