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證券資訊執行總編輯、首席新聞評論員鈕文新聲稱余額寶是典型的“金融寄生蟲”應該取締的言論,引發了網友的拍磚與熱議。必須承認的是,“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力量正在崛起,不斷影響著市民的傳統理財思路,也給手頭錢不多,又期待能獲取高收益的市民,提供更為便捷的高收益理財通道。
【現象】
起床頭件事情看“余額寶”收益
“起床第一件事情,我不再是洗漱。”南京一家裝飾公司的劉浩先生,每天早晨7點15分起床,第一件事情是看放在桌上的手機。“‘余額寶’上面顯示出來的賺錢的數字,讓我看后一天都精神。”劉浩先生表示,自己把接近20萬元準備買車的閑錢,在今年1月份就轉入了余額寶,2月24日的收益為32.7元,“最近余額寶的收益下降了,但總比存在銀行吃活期利息要好,還是比母親買的一款181天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好。”
南京一家外貿公司的曹霞女士表示,現在到了吃中午飯的時候,不少年輕同事都會談到“余額寶”理財,身邊人越來越接受這種方式,自己基本是月光族,因此10萬元、5萬元起點的銀行理財讓她遙不可及,“余額寶”讓她也學會存錢了,畢竟每存1元錢都會有收益。
【變化】
“余額寶”收益略降仍在6%以上
“低門檻、高收益”成了大批網民對“余額寶”理財的最直觀感受。不過,記者注意到,“余額寶”收益開始略降,去年12月上中旬,“余額寶”收益在5%以上,臨近年末,特別到了今年1月份,收益則連續跳漲,到了1月上旬,最高沖到了6.76%以上。不過,從2月12日開始,余額寶收益開始下降,從2月13日的七天年化收益6.334%,下降到了6.136%,逼近了年后的低點。
對此,業內人士稱,“余額寶”實際就是貨幣基金,其對應的天弘增利貨幣基金,收益肯定是變動的。年后大量資金開始尋找新的理財渠道,在春節后市民暫時沒有消費,手上有錢想投資的動機下,收益較高流動性較好的“余額寶”成了不少人的首選,和貨幣基金一樣,當某個階段出現大量申購時,在基金經理不能及時把這部分資金用于投資時,投資收益肯定會下降。業內人士預計,2-3月份余額寶收益整體處于調整狀態,5%-6%是一個較合理的水平,每年6月和12月,以及春節前是全年相對收益較高的時候。
【影響】
傳統金融機構面臨新挑戰
南京新街口附近一家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說,現在連70歲的“退休大媽”也在把余額寶收益和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進行對比。一旦看到沒有“余額寶”收益高,她們買銀行理財產品也會遲疑一下,這在以前沒有出現過。業內人士稱,傳統金融機構面臨新挑戰,隨著資金池快速膨脹,出借資金與金融機構的談判空間同步增大。這已經開始影響到部分金融機構傳統的春季吸儲季。由于吸收儲蓄資金偏少,確實也影響到了放貸速度。
【提醒】
余額寶收益有波動且不穩定
“其實余額寶的風險不小,收益也不穩定。”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首先,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是T+0轉出資金,兩三個小時資金就轉出來了,一旦出現大額贖回,就會造成收益的下降,出現問題。因此,流動性的問題最值得關注。不過,目前因為規模還在上漲,這方面的問題還未體現。
其次,余額寶等往往只對接一只貨幣型基金,一旦這只基金出現風吹草動,收益波動就很明顯,而銀行有200多只基金,有個大的基金池,降低了收益的不確定性,更為穩健。
此外,網絡理財因為對接一只貨幣基金,都是浮動收益,可能今天有7%的收益,到了明天,收益就變成4%了,而銀行理財產品不僅投資于協議存款,還投資于票據、國債等等,很穩健,往往都相對固定的預期收益,基本上都能實現,不會下浮。”她指出,這還沒有考慮網絡理財技術上的安全性問題,銀行網銀不僅有密碼,還有U盾,安全性要高出很多。
【銀行】
紛紛推出新產品與余額寶對壘
分析人士稱,傳統金融機構仍有優勢可言,雖說暫時被動了奶酪,只要相關金融機構主動變化,讓利于市民,依舊會有不錯的優勢。記者注意到,不少銀行已經行動起來了。
據了解,目前銀行已推出對陣余額寶的高流動性產品,如工行的“薪金寶”、貨幣市場基金“現金寶”,以及在浙江試點的1元起購的“天天益”。還有交通銀行推出的“貨幣基金實時提現”業務,目前可對接交銀施羅德、光大保德信和易方達基金等公司旗下的4只貨幣基金。浦發銀行天添盈1號,預期收益率達4.8%,客戶在開放時間內申購實時扣款當天計算收益。
“抱團”期望銀監會出面干預
近日,關于“貨幣基金提前支取銀行協議存款不罰息的相關條款未來可能取消”傳聞不脛而走。有消息稱,這并非個別銀行的公開宣示,而是有部分商業銀行向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求援”,希望窗口指導認定這一條款違規。昨天,有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部分銀行的總行的確“抱團”向銀監會提出意見,希望銀監會出面。
據了解,銀行協議存款目前是貨基投資的主要資產,通常情況下,投資者若提前支取協議存款,最多只能獲取同期存款利率,但基金從銀行提前支取協議存款,卻仍然享受約定的利率水平,利率損失由銀行承擔,這一“特權”一般作為“補充條款”呈現在貨基與銀行協議中,并獲得證監會和銀監會認可。過去很長時間,貨幣基金在協議存款中有“提前支取不罰息”的特權,但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余額寶等理財賬戶通過對接貨基,大量分流活期存款,引發銀行不滿,銀行已通過各種渠道向監管層反映這種不公平。
-調查
九成網友反對取締余額寶
在某家媒體發起的“論戰余額寶”調查中,目前有89.7%的用戶反對鈕文新的觀點,認為不應該取締余額寶。同時,有93.2%的用戶表示,如果自己有閑散資金,會選擇將其放在余額寶等類似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中。
-評論
面對余額寶們
自省遠比指責更重要
無論是交水電煤氣費,還是轉賬還信用卡賬單,抑或是頗為豐厚的資金賬單,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異軍突起,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實實在在的收益,還有對傳統銀行業務實實在在的沖擊。在隨之而起的種種爭論乃至抨擊聲中,一個日益被公眾廣泛接納的觀點是:面對余額寶們,傳統銀行業的自省遠比指責更重要。
其實,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沖擊已是不爭的事實。從去年至今,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各種“寶字號”貨幣基金理財產品,在金融市場上快速崛起,大量社會存款因此“搬了家”。據最新數據統計,今年1月份貨幣基金規模達9532.42億元,環比增幅高達27%,與之相對的,1月份人民幣存款卻減少了9402億元,同比少增2.05萬億元。
面對這樣的局面,比“是非”更重要的問題是:傳統銀行雄霸數十年的江山,為何如此輕易地遭遇“丟城失地”?諸多緣由耐人尋味,更促人深省。銀行既是金融性行業,也是服務性行業,服務的對象就是普通民眾和眾多企業,誰家利率高、誰家服務好,客戶自然愿意選擇誰。面對余額寶們遠高于銀行活期利率的收益率,從心動到行動是最正常的選擇。更何況,這樣誘人的收益率還搭配了親民的投資門檻和便捷的投資方式。與之相對的則是傳統銀行冗長的業務辦理時間、不合理的霸王條款和名目繁多的服務收費。如此觀之,與其說是余額寶在侵襲傳統銀行業務的領地,不如說是公眾“用腳投票”作出自己的選擇。
不論是運作機制、服務理念,還是產品設計,余額寶們不僅讓社會公眾“眼前一亮”,更該讓傳統銀行業“猛地一驚”。如果繼續固步自封,繼續高高在上,只能丟失更多的陣地和人心。
當然,人們不會期待余額寶們完全取代傳統銀行。互聯網金融的資金來源,歸根結底還是傳統銀行。雖然發展迅猛,但與前者龐大的體量相比,仍然只能算是小微金融。重要的是,余額寶們從觀念和機制上給傳統銀行上了一課。如果這樣的“攪局者”真的能倒逼傳統銀行改革創新乃至利率的市場化,這對中國的金融體系和廣大民眾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大好事。
新華視點
-分析
余額寶發揮了鯰魚效應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郭田勇教授認為,余額寶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鯰魚效應,改變不合理的融資制度效果正在初顯,對于公眾,余額寶使公眾得到了本來就應該得到的東西,如果銀行利率市場化,余額寶的套利空間也就消失了。從社會層面來看,讓百姓福利得到了提升;從金融變革層面來看,使金融業的競爭更加劇烈。一方面,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要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制度建設和風險控制能力要加強。
-網民熱議
“余額寶”給普通百姓
提供了多賺利息的渠道
余額寶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央視評論員提議取締余額寶,讓大批用戶“膽戰心驚”。而已經在使用余額寶的消費者,卻大呼難以理解。
網友mywaywatch提出,余額寶的嘗試,只是替最廣大的民眾討回原本屬于自己的部分利益,如今也許因余額寶動了傳統金融業的“奶酪”,因此成了利益集團的“眼中釘”。
余額寶的使用者、南京市民陳女士,也對鈕文新的說法覺得很奇怪,“雖然我投的錢不多,但好不容易天天看著比銀行活期多得多的利息,每天3.18元、3.19元,這樣一個月下來也有一百元了,出去做個頭發,吃點點心,感覺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