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萬有引力書店照常營業。記者吳飛雄攝 17日晚,因書店續租租金漲近4成,中山萬有引力書店在微博上貼出將于今年4月底結束營業的告示。一貼激起千層浪。當晚,許多書友轉發了這條傷感的告別微博。昨日,記者從市出版物發行業協會獲悉,從2004 年至今,受閱讀方式改變的影響,中山已有近 200 家各種類型的書店結業。 年租金上漲近20萬元 昨日下午,記者與業主方中山城建集團下屬土地開發公司聯系,一位參與了續租事宜的業主方代表婉拒了采訪。有知情人士表示,在做出漲租決定之前,該公司曾請第三方評估公司進行評估,確定了最后的租金價格。 記者獲悉,按照業主方要求,從新的租賃周期開始,中山萬有引力書店所承租的東區竹苑市場三樓近2700多平方米的場地,租金上漲38.1%。由此計算,每年房租比此前多了近20萬元,書店運營成本每年至少增加10%。 網友出謀劃策挽留書店 得知書店將于今年4月底結業,數百名書友紛紛留言表達了不舍和留戀之情。昨日下午,一些網友前往書店拍照留念。網友@中山水皮一組“美好的閱讀時光”的書店照片,讓無數網友感嘆:“希望這不是最后的萬有引力書店。” 網友@依戀寒冰雪留言道:一間間書店在消失,何時是盡頭,城市在大講文明,文化在實質縮水。亦有網友呼吁,政府應該出臺幫扶政策,扶持實體書店的發展。網友@沉默也是飛翔:書籍應當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未來。政府不能以市場行為而眼睜睜地看著實體書店接踵倒閉。書店沒了,精神家園就沒了。 亦有網友認為,書店可擇址易地重開。對此,書店方回應道:“在書店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在新址維持經營也相當不易。當然如果有合適的地方及機會,不排除卷土重來的可能。” 十年近200家書店倒閉 受電子書、網絡書店的沖擊,中山多數實體書店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記者昨日從市出版物發行業協會獲悉,從2004年該協會成立以來,十年間已有近200家大中小型書店倒閉。“2004年,我們有400多個會員,而去年換屆時剩下了200多名會員。”該協會一名負責人介紹說。 消失的不僅是小書店,亦有大型的書店,包括大信書店、翰林書院。目前,城區較大的實體書店除萬有引力之外,還有中山博雅書店、石岐購書中心、新華書店等。而中山博雅書店透露,該店的書籍銷售僅占書店營業額的40%。 ■市民聲音 彭曉新(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精神文明辦主任):每年用于買書的錢大概三四千元,他很少在網上買,多到新華書店等實體書店翻一翻,看下內容是不是自己喜歡的。他說,去書店買書,是不同于網上購書的體驗,拿起書來可以切實感到書的版式、字體大小,甚至包括紙張的質量。“包括實體書店在內的文化產業不是單純的商品,而是帶有一定公益性質、文化普及作用的場所,一個城市需要這樣的場所。如果因為租金上漲的因素而開不下去,政府是否可以考慮給予一定的扶持和減免政策。”彭曉新建議說。 胡波(市社科聯主席):書店是一種生活的存在,我常常到書店找感覺,去交流。到書店轉轉,隨時可以看到我喜歡的書。每年我花在書店買書的錢大概是1萬元。紛繁復雜網絡的信息是沒辦法過濾的,而書的出版是思想和文化的積淀。紙質的書是不能丟的,這是對文化的保留和傳統。書店是不可或缺的,這是公共文化建設最重要的一部分。 這幾年,面對網絡書店、電子書的競爭,民營實體書店經營艱難。作為一個老少咸宜的閱讀場地,建議政府應該出臺扶持措施,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特別是對民營書店進行幫扶。另一方面,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攬,實體書店的經營必須有所突破,除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之外,必須要有橫向的社會合作,改變單一經營的方式。單靠扶持,資深不變革,不創新,也是死路一條。 網友@ 方**:作為一位識字份子,萬有的結業讓我內心感到深深的悲涼與無奈。當各地政府都在千方百計為實體書店生存而推出減稅等政策的同時,在全世界都把實體書店作為文化生態刻意保護之時,中山為數不多的一家書店卻讓四成的加租壓垮。這在一個書香、修身、文明之城意味著什么?拜托以后不要再向我炫耀你的文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