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堪稱當今作家中的“金牌編劇”。
這兩年,幾部成功改編成電影的文學作品。
2013年,文學和影視的關系持續升溫,近日,“蜜月期”的它們迎來了更堅固的形式盛大文學編劇公司的成立。4月11日,盛大文學編劇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成為中國首家編劇培訓公司。盛大集團總裁邱文友宣布盛大將以10億資金規模成立基金,助推編劇公司開展業務。除此之外,盛大編劇公司還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授權的《紅高粱》劇組、深圳文交所及網絡作家唐家三少等簽署了劇本定制、劇本拍賣、建立個人編劇工作室等合作意向書。
據悉,編劇公司的成立吸引了國內導演的密切關注,著名導演張藝謀發來致辭:“文學是影視的母體,劇本是成功的關鍵。希望盛大文學編劇公司為中國影視的發展貢獻力量。”就連臺灣導演鈕承澤也在微博喊話:“有好劇本記得通知一聲。”很多導演都表達了對好的文學劇本的渴望。未來,也許小說不再是孤立的商品,它將更深入推動影視的產業化。
盛大文學斥巨資擬從網絡作家中尋找和培養新鮮血液,打造專業的“金牌編劇”,舒緩“編劇荒”。也有人對此表示憂慮:網絡作家轉型金牌編劇,作者的創作能力是提升還是倒退?編劇公司將文學與影視流水線式的組裝,能否雙贏?針對這些問題,南方日報記者采訪了作家兼編劇寒川子和雪夜冰河,了解編劇寫作背后的點點滴滴。
焦點1
劇本在向網絡文學求救?
回顧2011年10部最熱的電視劇中,有4部與網絡文學有關。著名導演李少紅曾經說過,自己拍過的影視作品中,有網絡文學改編的,傳統小說改編的,也有原創的。其中,網絡文學跟社會的距離更近,反應的速度也最快。盛大正是看準了這個轉變,將網絡文學的作者群視為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創意源泉。
導演高群書認為目前國內的影視劇本寫作是“弱勢”的,但他在文學中看到可以互補的空間,他表示,“編劇公司的成立是從細節上改變中國影視,中國劇本的問題在于不會講故事,不屑于講故事。”但正是“不會講故事”這一方面的弱勢,讓劇本和文學兩者的結合形成良好的互補。縱觀改編自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影視作品,無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各有半壁江山。傳統文學的厚重轉變成影視也有絲毫不失分量的佳作,譬如《紅高粱》、《陽光燦爛的日子》等;而網絡文學也因為貼近生活,只要搬上銀幕,便能引發觀眾的強烈共鳴,譬如《裸婚時代》和《搜索》等。
對此,網絡作家寒川子表示:“中國劇本必須向文學求救。任何脫離文學本身的劇本,都將如其最終拍攝出的作品一樣,成為過眼煙云。”寒川子認為,劇本創作與個人化寫作,是兩種創作模式。個人化寫作,是作家的主觀創作,有一種“YY”(網絡用語,意淫)的成分,要求讀者跟著作者走,去感受作者的感受。但劇本創作,是作家的客觀創作,作家首要考慮的是他人(導演、演員、制片、燈光師、觀眾等)感受,也即市場接受度。“任何程度與形式的‘YY’,都是劇本創作的大敵。”
焦點2
寫劇本會傷害文學創作?
一直以來,盛大文學的出品有著一般作家羨慕的高搜索率;回看去年暢銷圖書榜,有132種均是來自盛大旗下的網站;僅去年,經盛大文學授權改編的各類作品達到900多部,其中影視作品都有著較高的人氣和收視率,例如陳凱歌導演的《搜索》、江蘇衛視收視率第一的《裸婚時代》,都有著很好的市場反響。
如今,成立了編劇公司的盛大,將引發新一輪網絡文學改編影視劇的熱潮,他們將打破編劇的“散戶”狀態,選出100位作者簽約為專業編劇,為他們提供生活與創作方面的保障,并對其實行工作室制。這種寫作方式的背后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模式,美國好萊塢早就存在這種以市場為指標的劇本制作方式,寫作者之間明確分工,產出的劇本都符合市場化要求。但是,以這種方式生產出來的作品雖然技巧成熟,但模式雷同,藝術性平庸。
這種固化的套路式思維、批量式寫作對于作者的創作能力是傷害還是挑戰?對此,有作家始終保持距離。慕容雪村曾明確拒絕撰寫劇本的高額稿酬,稱“劇本中都是對白,寫多了會壞手”。而嚴歌苓也在去年明確表示,已被影視寫作弄得疲憊不堪,從此不再參與任何劇本創作,直言“我對影視作品的重視遠不如我對小說的重視”。
在寒川子看來,盛大將編劇公司化是對好萊塢運作方式的一種借鑒。“但作家成為專業化的寫手,這個對多數已習慣于個性化寫作的作家,似乎不太容易,除非他改變寫作模式”。
焦點3
劇本寫作也將有“導師制”?
剛被盛大聘為“編劇導師”的王興東和導演陸川表達了他們對于劇本生產產業化的隱憂,劇本寫作者被“圈養和供養”之后,還能創作不朽的作品嗎?在商業化操作的模式之下,劇本寫作還是否能夠保持獨特個性?對此,陸川表示:“必須有一顆獨立的心,有一個藝術家的靈魂,才能培育一個偉大的作品。”
面對劇本質量的拷問,盛大更愿意將精力和方向鎖定在編劇這個職業中可以塑造和提升的潛質,對遴選的作家進行立體式的培訓,質量反而成為后話。據悉,盛大編劇公司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編劇培訓及經紀制,聘請著名導演陸川、高群書,知名編劇海巖、蘆葦、王宛平、寧財神等擔任國內導師,對作家進行“藝術+技術+現代化工業流程”的立體培訓,致力于讓他們成為專業的“金牌編劇”。
對于層層分工的產業化培訓流程,寒川子認為,它頂多設立了一個程序和機制,離真正“形成”和“培養”好的編劇尚有一段距離。“只重流程的作品將成為怪胎。好劇本首要在于好故事,好故事則首要在于好結構,好結構首要在于好人物,好人物首要在于有好作者,而好作者,只可遇,不可求,更無法批量生產。投資一千億,成立一百個編劇公司,也無法生產一部《紅樓夢》。”
南方日報記者 鐘琳 實習生 袁歆玥 梁小麗
專訪網絡作家雪夜冰河
寫不寫影視劇本因作家類型而異
南方日報:你認為劇本寫作和個人創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雪夜冰河:最大的不同就是自由度。文學的個人創作完全是憑喜好,如果你不考慮市場因素的話,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但是影視劇本的創作,它技術性很強,必須考慮它未來的市場,所以它更像一個合作作品。比如,你背后的投資人對你所創作的東西是否有市場要求,如果你能夠同意這個創作要求,才能構成合作的基礎。
寫小說的作家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太主觀”。比如,有的作家小說結構里的東西,會突出表現自己喜歡寫的東西,比如風景的描寫、人物心理刻畫。但影視劇作品,要求外在的表現強烈,所以它有很強的技術性。
南方日報:什么樣的作家適合寫劇本? 雪夜冰河:一直以來,主流文學行業中的很多人是排斥做影視劇創作的,他們甚至認為這是對文學的一種傷害。我覺得這些想法都比較狹隘,這方面劉震云和王朔就做得挺好的。這關乎你對這個市場的理解,而不是兩個行業本身的矛盾。影視劇創作要求跌宕起伏,要有幾個高潮,這些放到小說的創作里尤其是故事性很強的小說創作里,這也是對的。事實上,我在創作影視劇的過程中,吸收了傳統小說的優點。
像王安憶這樣的作家,她如果去做電視劇,這對她的作品可能會帶來傷害,因為她是屬于有固定風格、很細膩的、非故事化創作的作家。其實,好多優秀的作家對小說的故事性要求并不高,比如卡夫卡的小說,還有一些意識流小說家,他們對故事性是排斥的。像這樣的創作,最好不要去碰影視劇。但像金庸這樣的作家,或者是暢銷書的作者,他們的寫作方式和影視劇的創作本身并不矛盾的。就拿都梁的《亮劍》來說,它的故事性非常強,情節跌宕起伏,改編成電視劇之后自然容易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