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為了追逐潮流發色,還是遮蓋白發,“染發”是很多人每隔幾個月就要進行的項目。同時,也有很多人關心,染發劑里到底有什么?頻繁染發存在哪些健康風險?
01 染發時,身體在經歷什么?
鄭州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沈蓓莉表示,大多數染發劑中都含有一種名為苯二胺(使頭發持久著色)的化學物質。
苯二胺及其代謝產物需要通過腎臟排出體外,這無疑增加了腎臟的負擔。
南昌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張穎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染發劑的染料分子會滲透到頭發鱗片層,以此改變發色。
在這期間,染發劑含有的鉛、鐵、銅、汞等重金屬會通過頭發、頭皮被人體吸收。其中,鉛被吸收后需經腎臟排泄,會對腎臟造成損傷。
染發劑還含有苯胺、苯酚及過氧化氫等成分,目前雖無染發劑明確致癌的結論,但趨向性觀點認為,長期頻繁接觸可能增加癌癥風險。
張穎鵬提醒,染發后需密切觀察是否出現過敏反應,輕則可導致頭皮發紅、瘙癢、脫屑,重則可引發頭皮和面部水腫、長水皰,癥狀多在幾小時到數日內出現,抓破后易引發細菌感染。
極少數情況下,染發劑可能隨洗頭、洗澡水流至全身,導致全身受累。若癥狀嚴重或持續超2天,需及時前往醫院皮膚科就診。
02 醫生:每年染發最好不超過2次
目前尚無完全無害的染發劑,降低染發傷害需從使用頻率和產品選擇入手。
張穎鵬提醒,建議每年染發最好不超過2次,禁用放置半年以上的過期產品。
少用永久性染發劑,2020年,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上一項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使用永久染發劑與皮膚癌、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發病風險增加有關。
注意不要同時用不同品牌的染發劑,避免成分發生反應生成有毒物質、增加過敏幾率。
頭皮敏感者可在染發前,在額前、耳后發際及頭皮涂一層凡士林或面霜,減少染發劑直接接觸。染發后需多清洗幾次,以減少殘留。
此外,染發間隔要盡可能拉大,以3個月以上為宜。
孕期、哺乳期女性最好別染發;頭面部有癤、癰、溢脂性皮炎或皮膚損傷,以及免疫力低下、處于疾病恢復期的人,最好不要染發。
03 植物染發不一定安全
近日,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發布的《染發化妝品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染發產品不得使用“植物染發”等容易引人誤解的詞語,并建議慎用“溫和”“安全”等宣傳用語,以進一步規范染發化妝品市場的宣傳以及評價工作。
目前,市場上不少宣稱“植物染發”的產品,實際上仍以化學染發成分為核心。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楊淑霞指出,植物染發劑通常指從天然植物中提取或以其為原料制成的產品。
這類產品確實具備刺激性小、致敏風險較低等優勢,但也普遍存在顏色選擇有限、上色難度大、顏色較淺及持色時間短等問題。
從技術角度來講,要實現有效染發,必須打開頭發表面的毛鱗片以使色素附著,而純天然植物成分通常難以實現這一過程。
盡管不少產品在包裝和廣告中突出“真植物、真健康”“天然溫和無刺激”等賣點,其核心染發成分仍依賴于對苯二胺、間苯二酚等化學物質,這些成分實則為公認的強過敏原。
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皮膚內科主任醫師高蕓璐提醒,對易過敏人群而言,使用含此類成分的染發劑容易引發頭皮紅腫、瘙癢,甚至皮疹。
消費者應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核對成分表與安全警示,理性看待“純植物”等宣傳。
染發前不洗頭,以利用油脂保護頭皮。染發最好由專業人員操作,減少直接接觸,頭皮有異常時暫緩染發。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