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精度怎么提高?”“生產管理流程如何優化?”“汽車大燈透鏡材料耐高溫不夠怎么解決?”帶著前期收集到的企業“點單”難題,7月23日,一場由深中兩地工會精心組織的“匠心傳承”深中勞模工匠交流活動火熱進行。9名深圳、中山勞模工匠化身“智囊團”,走進武藏精密、達爾科光電、咀香園、美味鮮等四家企業,圍繞技術攻關、材料創新、管理優化等問題開展助企服務,精準“把脈”、對癥“開方”,形成可落地的優化解決方案15項,贏得企業一片贊譽。

在武藏精密汽車零部件(中山)有限公司,勞模工匠們參觀了企業生產車間,觀摩汽車變速箱、發動機關鍵部件的精密加工過程以及了解自動化裝配線生產情況,現場和企業技術骨干熱火朝天地進行交流,話題聚焦在傳統燃油汽車的轉型瓶頸上。“現今汽車市場要更輕量、更環保、更耐用的產品,對我們的研發和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如何平衡成本、性能和可持續性?”——這正是武藏精密“需求清單”上的頭號難題。
勞模工匠結合實地調研情況及自身擅長領域,圍繞技術升級、生產優化、綠色制造轉型等方面進行深入的交流。“建議企業主動參與主機配套研發,緊跟主機技術發展思路提出零部件、功能件創新解決方案,把握技術進步主動權。”全國勞動模范、中山市盈科軸承制造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冰率先拋出優化方向思路。她表示,這些年,為順應裝備主機精密高速和小型化輕量化發展趨勢,針對應用工況改變和技術升級需要,她所在的企業也對傳統軸承進行了結構優化和功能集成開發,“這樣可以讓企業技術創新始終與主機行業發展同步,從而更快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和主機更新換代節奏。”
廣東省勞動模范、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冠軍、全國技術能手、深圳市龍崗職業技術學校數控教師劉培桐結合自身豐富的技能競賽經驗分享了獨到見解,“企業應注重培養綜合型人才,這類人才不僅要精通設計,還需熟練掌握加工技能,更要具備解決各類疑難雜癥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適配崗位需求,助力企業對供應鏈需求作出快速響應,最終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還可以嘗試光伏發電,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同時保持產品性能,實現綠色制造。”
“統一型號標準進行批量化生產,同時從員工激勵方面入手推進創新轉化。”
“可以導入AI視覺系統提高生產效率和準確率。”一條條切實可行的建議,為企業打開了全新的思路。
在廣東達爾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勞模工匠與企業技術骨干圍繞技術升級、生產協同、材料創新三大核心議題展開熱烈的討論。“我們公司在LED光學透鏡模具及注塑制造業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目前也存在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達爾科公司負責人表示,“比如汽車大燈用LED光學透鏡材料配方研發,產品在耐高溫、高透光性等長期問題上難以滿足客戶需求,這一直制約著我們行業發展。”
勞模工匠們結合自身在材料配方、關鍵技術攻關以及新材料、新工藝、新設計理念方面,毫無保留地進行分享,討論氣氛十分熱烈,眾多創新思路的“火花”在交流碰撞中迸發。
此外,勞模工匠們一行還前往廚邦醬油文化博物館,重點聽取了廣東省勞動模范符姜燕領銜的創新工作室介紹,在體驗醬油味冰淇淋過程中,感受傳統釀造工藝應用場景的創新拓展。
在市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張延杰的引領下,大家參觀了咀香園非遺技藝展示館,體驗傳統食品工業既要堅守“老味道”的底蘊,也要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路徑的做法。
大家還互相分享在生產工藝、創新研發成果、推動技術革新、培養技能人才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太對癥了!感謝這次工會的‘搭臺’!深圳、中山兩地的行業專家帶來很多的可優化、可落地的解決方案,這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參加本次交流活動的企業負責人紛紛說道,“這下心里有譜了,找到了降本增效又快捷高效的‘金鑰匙’!”

這場高效務實的交流活動,背后是深中兩地工會的“精準操作”:中山工會當好“收單員”,深入企業摸清痛點難題,收集清晰的“問題清單”;深圳、中山兩地工會又化身“調度員”,按“單”精準選派最對口的勞模工匠“上門服務”,實現企業“需求清單”和勞模工匠“資源清單”無縫對接。
“一次技術交流就可能為企業打開一扇窗戶,從而進一步明確創新路徑,不斷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一次生產線上的技術指導也可能為技術骨干撥開一層迷霧,找到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的場景。”中山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交流活動,成功搭建起深中兩地勞模工匠和企業交流合作的橋梁,不僅為企業科技攻關、轉型升級、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等方面提供支持,還進一步推動深中兩地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接下來,深中兩地工會將持續在勞模工匠交流、職工技能競賽、教育培訓、文化交流等方面有更多的互融互通,為粵港澳大灣區要素高效流動、產業深度融合、城市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據悉,中山市總工會近年來組建了24支勞模工匠助企行服務隊,依托“一套機制、兩個平臺、三張清單”服務模式,按需定制助企“菜單”,累計派出489人次勞模工匠參與服務,解決技術問題1037個,惠及企業1216家,開展培訓264場,覆蓋職工9662人次,激發經濟效益7395.5萬元,有效搭建工會助企橋梁,實現供需精準對接。
◆編輯:吳玉珍◆二審:張耀文◆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