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東區街道黨工委有力領導和全力支持下,竹苑社區深耕“竹夢近鄰”核心黨建品牌建設,以“紅心強基、匠心提升、凝心善治、暖心民生”四大工程精耕細作,全力打造宜居竹苑。
黨建引領“竹”力社區新發展
聚力推進“紅心強基”工程
創新社區運營模式,將“空間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盤活“一中心十一站點”陣地資源,率先推出“商營”(雙贏)社區服務運營品牌,聯動周邊餐飲店、藥店、醫館、早教機構等15家單位成為“社區合伙人”。
結合“一站點一特色”,依托長者飯堂、星光驛站等特色站點,嵌入養老托育等“無償+低償”服務,實現了“空間資源”到“民生效益”的轉化。
竹苑社區香山長者飯堂采用“社區提供空間、社會組織提供服務、政府提供補貼” 模式,服務群眾超16萬人次,并聯合外賣平臺推出“助老專送” 服務。
此外,社區深化黨建區域化建設,與花苑社區創新打造 “竹夢花開”共建項目,實施五大行動15個項目,共辦活動15場次,惠及居民3000人次。
與深圳潤城社區圍繞“五共同五交流”探討十大共建項目,開展活動26場次,覆蓋群眾1676人次,探索深中社區合作新模式。
品質煥新“苑”繪宜居新畫卷
精雕細琢“匠心提升”工程
通過“凈化、綠化、美化”三步走提升人居環境,結合每周“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近年整治亂堆亂放157處、衛生死角113處,處理三線779處,改善居住環境。
創新“五臺”(陽臺、平臺、門臺、墻臺、階臺)工作法,發動共建單位、黨員群眾和鄉親認捐認種,籌集綠植基金25116元,認種花木約990棵,打造11個共建花圃,扮靚老舊小區。
扎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聚焦基礎設施等配套提升,改造涉及136棟樓房、2981戶居民,結合民生微實事規范停車位約350個,為54棟樓101條梯配備消防設施,實現“面子”“里子”雙煥新。其中,松苑(橫)街小區的改造成效顯著,經完善設施、優化空間,面貌煥然一新,接待省、市參觀達15萬人次,改造成果獲廣泛認可,助力“中山經驗”推廣。
多元共治“融”鑄治理新格局
協同共筑“凝心善治”工程
通過“十”字縱橫協作強化組織體系,發揮10大共建治理力量、143支治理隊伍作用,引入資源超80萬元,發動黨群志愿者2300余人次,開展適老化改造等30多個共建項目,服務約1.5萬人次。
深化“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黨員樓棟長”黨建網格體系,發動黨員群眾參與網格治理,挖掘老黨員、樓棟長等20人建“能人資源庫”,提供政策宣講、便民服務等,服務群眾3500人次。
引入專業力量,聯動社區法律顧問開展社區糾紛調解工作29場次,通過現場駐點、電話、微信等渠道,解答群眾法律咨詢265余次,及時有效解決居民法律問題。
服務提質“暖”解群眾新需求
靶向深耕“暖心民生”工程
打造“春雨行動”“竹苗計劃”的“一老一小”特色品牌,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貼心服務。“春雨行動”通過“黨員+社工+義工”結對幫扶,覆蓋長者100余人,入戶探訪1500余次,解決生活困難80余個。“竹苗計劃”實施“童”心向黨思政教育等四大項目,開展活動170余次,2000余名兒童參與,構建兒童關愛體系。
聚焦居民需求,舉辦鄰里文化活動、“暖鄰集市”“竹夢青年音樂節”,開辦青年夜校、老年大學等鄰里學堂200多場,服務1.5萬人次。
三年探索實踐,竹苑社區將持續深化“四大工程”具體路徑,將中心城區的位置特點轉化為發展優勢,將治理難點轉化為創新亮點,推動宜居竹苑建設,實現社區環境“美”起來、治理效能“強”起來、居民生活“暖”起來。
◆編輯:陳景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