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沙溪鎮龍山村的田埂上,微風裹挾著泥土的清香,連片的翠綠稻苗在陽光下翻涌,幾臺銀色植保無人機靜靜停在田邊,倉庫里插秧機、收割機等現代化農機設備排列整齊,沙溪鎮黨委委員彭泳勇正和種糧大戶梁輝權交流著今年的水稻長勢……這幅兼具“鄉土氣”與“科技感”的田園圖景,正是沙溪鎮以“統租統管”破解土地租賃難題、激活農地新動能的生動切片。如今,沙溪鎮正整合2.4萬畝農地資源,通過“1+2+3”產融合模式,推動農業提質、鄉村煥新,將“半城半田”的地理優勢轉化為城鄉互哺的發展勢能。
破“三關”打基礎 獲得村民信任
沙溪鎮的“統租統管”并非一蹴而就,在2024年10月正式推進前,該鎮便已在租約梳理、窩棚整治等前期工作中埋下伏筆。過程中,團隊直面三大核心挑戰,逐一啃下“硬骨頭”,為農地整合爭取到關鍵“入場權”。
首先是“村民信任關”。要將1000多畝農地集中租給鎮屬公司,且租期長達20年,不少村民起初心存疑慮。工作人員先與村干部溝通協調,然后共同與黨員及村民帶著方案開展多輪溝通,最終通過村民戶代表表決贏得信任。
緊接著是“農戶清退關”。現有農戶中,短則經營8至10年,長則兩輩人深耕二三十年,部分農戶在蔬菜大棚等設施上投入巨大,對清退抵觸強烈,甚至提出極端訴求。鎮、村聯合組建專班,一次次上門講政策、算長遠賬,以疏堵結合的方式妥善安置農戶。截至采訪時,原有農戶已基本清退完畢,未引發重大輿情或上訪事件。
最后是“企業招引關”。為摒棄“小農戶散亂經營”的低效模式,沙溪鎮優先對接實力企業,目前已引入央企中鐵十二局負責龍頭環村千畝啟動區運營,招引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好手指”公司落戶,后續還將推進中藥種植、鰻魚養殖、深加工等項目,預計每年可帶來5至6億元產值。
解決了“人”與“地”的統籌難題,如何讓連片農地釋放更高價值?沙溪鎮并未采用“一刀切”的整治模式,而是根據農地合同到期時間、產業形態差異,量身定制了“由點到面、分級推進”的發展路徑。
分級賦能提效益 特色項目闖高端
在沙溪鎮的農地整合藍圖中,不同片區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定位,通過“梯度升級”實現效益最大化。
龍山村的永久基本農田片區,推行的是“1.0版”基礎整治模式。這片近千畝的稻田由兩位“懂沙溪”的種糧大戶余北添與梁輝權承包經營。“上半年我一共種了300畝水稻,畝產過千斤,下半年隨著統租統管的持續推進,水稻種植面積已經擴大至600畝。”梁輝權介紹,他這幾天剛剛完成插秧工作,4個人前后忙活了1個多月,相比以前動輒雇十幾個人、忙活好幾個月的種植模式,效率提升了不少。他坦言,統租統管后,連片種植使農機作業更加便捷,不僅降低了人工成本,還提升了種植的精準度與產出效率。

統租統管盤活了土地資源,也增強了集體經濟的“造血”能力。彭泳勇介紹,目前沙溪水稻田租賃價約1000元/畝,雖然價格變化不大,但統租統管后土地利用率提高,村集體年收入反而增加了。“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推進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努力打造‘沙溪大米’、沙溪水生蔬菜等自有品牌,對標高端提升附加值。”彭泳勇說。
以龍頭環村千畝啟動區為核心的“2.0版”,則聚焦三產融合,聯合中鐵十二局注入文旅、文化IP資源,依托“非遺、美食”“全國村BA籃球冠軍IP”等特色,以及緊鄰中山城區、深中通道直達的區位優勢,規劃建設驛站、綠道、濕地公園等設施,打造“農業+文旅”綜合體,村集體無需投資即可獲得項目純利20%的分紅。今年五一期間,這里已舉辦文體活動聚攏人氣,未來還將引入研學項目,逐步實現“收支平衡”。
作為沙溪鎮三產融合特色標桿項目的“好手指”項目,已進入一期投產階段。其主打紅薯及沙溪特色水生蔬菜(空心菜等),產品已進駐盒馬先生、山姆等高端商超,單價較普通產品提升2-3毛錢;同時,企業正推進水生蔬菜國家地理標志申報,后續還將在圣獅等村建設育種大棚,以“公司+農戶”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增收。
政策賦能破題 小地塊迸發大效益
農文旅融合、高端農業發展,離不開建設用地的保障。此前,文旅項目缺乏合法用地曾是沙溪鎮的突出難題,如今,該鎮借力中山市“百千萬工程”政策支持,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點狀供地”“鄉村振興用地”“設施農業用地”等政策,為農產品初加工、文旅配套設施爭取到合法用地空間。以“好手指”為例,其150多畝農田通過設施農業政策改造后,不僅建起了標準化種植大棚,還配套了冷鏈保鮮倉儲和分棟清洗車間,年產值從原來的幾百萬元躍升至數億元,實現“小地塊迸發大效益”。

談及2025年的核心目標,彭泳勇給出了清晰路線圖:一是年底前完成龍頭環啟動區土地整理,打造連片水稻田景觀,同步清理田間違章窩棚、違規養殖,全面提升農田環境;二是推進基礎設施升級,完成排灌設施改造、河道清淤,以及8公里濱河綠道環境提升——目前,這條綠道已成為15萬周邊居民的“運動休閑勝地”,讓農田既有“生產力”,更有“吸引力”。
未來,沙溪鎮將持續整合全鎮2.4萬畝農地,逐步擴大統租統管規模。這片曾面臨“分散經營、環境臟亂、效益低迷”困境的農地,正逐步成為“增收致富的寶地、市民休閑的勝地”,“半城半田”的美好愿景,正從紙面藍圖一步步變為可觸摸的現實。
記者 付陳陳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