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山的田野上機聲隆隆,隨著早稻逐漸入倉,秋耕即將展開。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守護沃野良田,就是守護我們的生命線與未來倉廩。中山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嚴守耕地紅線、守護糧倉根基,2022年至2024年,中山耕地總量連續三年凈增長,2023年、2024年凈增長率高居廣東省前列,在寸土寸金的珠三角腹地,書寫了一份耕地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答卷。
8月13日正午,三角鎮陽光正烈。350畝剛播完種的田壟上,一架大型無人機正拖著數十公斤的特制混凝土“開渠神器”低空掠過,趕在積水傷了谷種前開渠排水?!斑@幾百畝稻種是昨晚連夜播下去的,現在就得跟時間賽跑?!辈倏責o人機的張師傅抬手抹了把額角的汗,草帽檐下的臉頰曬得通紅,“谷種泡久了容易爛,耽誤不得。要是靠人工開渠,10個人忙半個月未必能成;現在有這‘鐵幫手’,兩天就能全部完成!”

這片連成片的稻田,藏著三角鎮“小田并大田”的巧思。“這是我們村頭一遭把零碎地塊拼成‘整塊田’,你看這規模?!比谴妩h委委員楊振強站在田埂上,望著望不到邊的田疇感慨,“今年雖受到臺風影響,可畝產照樣能穩在800斤到1000斤,比過去零散耕種時強多了?!?/p>
田埂旁,三角鎮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溫國勇鋪開一張規劃圖,他指著三角村與東南村的區域說:“我們正推進全域土地整治,計劃4年整合1000多畝土地,全種上水稻。到時候不僅糧食安全更托底,這連片的田園風光還能變成‘金名片’呢。”目前,通過鎮屬企業統租統管,全鎮已集約土地近420畝;按規劃,2028年將新增連片耕地662畝,“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新圖景正從圖紙走進現實。

這場“煥新”,始于對零散土地的“重塑”。過去,這里是“巴掌田”“邊角地”的天下,花木場、果園、香蕉地零散分布,廢舊溝塘占了不少地。如今,通過整合閑置地塊、復墾低效園地,零碎地變成了連片田;引入農業企業規?;骱?,“農田增量、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四重目標正一一落地。
三角村的農戶們已先嘗到了甜頭?!艾F在不僅能拿土地租金,還能在田里務工賺工資,一份土地兩份收入。”企業得效益、村集體增收益、農戶穩增收的“三贏”格局,在“千畝良田”示范點已見雛形。
這樣的轉變,離不開黨建引領的“穿針引線”?!白匀ツ?0月起,黨員干部就帶著地圖和政策手冊,挨家挨戶算‘經濟賬’‘生態賬’。”楊振強記得,一開始有村民擔心換地麻煩,大家就“量身定制”調地方案,帶著大伙到規劃地實地看、拿計算器親自算。20多場村民座談會開下來,大伙從“站著看”變成“跟著干”,今年4月順利完成了首批土地流轉。
三角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讓更多“邊角地”變身“噸糧田”“致富田”。據悉,當地早已謀篇布局:去年10月啟動土地摸排,摸清每塊地的位置、現狀;選定三角村做示范,把零碎地塊“縫”成連片田;靠黨員入戶做工作,讓村民打心底里認同“并田”好處。
三角鎮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吳宇穎介紹,近年水稻種植面積逐年增長,2025年早稻種植了3100多畝,晚稻面積不相上下;“南晶香占”等高產新品種推廣了800多畝,單產提上去了,總產量更穩了。
記者 柯頌 通訊員 黃清霞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