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尾水經過處理,水質清了,飼料浪費少了,今年的生魚成活率起碼提高了兩成!”7月22日,三角鎮高平村養殖戶李叔站在生態過濾壩旁笑著對記者說。這場由水而起的變革,正是三角鎮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注腳——截至目前,全鎮已完成6054畝養殖池塘尾水治理,通過集中連片集約化處理模式,讓昔日零散魚塘蛻變為“生態漁場”,既守護了水域生態,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從“各排各水”到“統一凈化”
“尾水不治,‘中國生魚之鄉’的牌子就立不穩。”在三角鎮尾水治理專題會上,三角鎮主要領導的話擲地有聲。為啃下這塊“硬骨頭”,鎮里成立專項工作組,由主要領導牽頭,多次召集各村黨委書記、“兩委”干部專題部署,將治理成效納入村“兩委”考核硬指標。“這不是選擇題,是必須做好的民生工程。”三角鎮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沿著高平村的生態溝渠前行,14.1萬平方米的集中尾水處理區里,水流穿過沉淀池、過濾壩,殘餌、糞便被層層攔截,水匯入高平河涌時已清澈透亮。“以前300口魚塘各排各的水,河涌常泛著綠藻;現在2780畝魚塘連片治理,尾水統一進‘三池兩壩’系統,河涌里的魚蝦都多了!”村民王阿姨指著岸邊說道。

這處惠及34戶養殖戶的治理項目,是三角鎮破解“分散養殖難治理”的關鍵一招。針對傳統魚塘承包分散、管理粗放的痛點,該鎮創新“統租統管+企業主導”雙模式:一方面由企業統籌資金收儲連片魚塘,改造后溢價出租給養殖大戶;另一方面鎮村聯動整合零散魚塘,通過生態溝渠、攔水壩等工程,讓尾水經生物技術處理后循環利用,污染物入河量大幅下降。
租金漲了,成本降了,收益穩了
生態治理的背后,是實實在在的經濟賬。2025年,高平村魚塘租金預計達843.5萬元,較去年增收超170萬元。“以前自己管塘,光尾水治理設備就得花不少錢;現在統一治理,租金漲了,成本降了,我們只管安心養魚。”養殖戶陳大姐算起賬來,眼里透著踏實。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產業升級。在高平村尾水處理區的監控室里,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各項水質數據:溶解氧6.8毫克/升,pH值7.5,氨氮含量0.3毫克/升……“這是一體化設備在線監測的結果,一旦超標就會自動報警。”三角鎮農業林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通過“三池兩壩+智能監測”,尾水治理從“憑感覺”轉向“靠數據”,為“智慧漁業”打下基礎。

更令人振奮的變革,藏在三角鎮東南村“華南農業大學產學研基地”的稻田里。陸基養殖車間內,循環水系統晝夜運轉,30萬斤生魚在可控環境中生長;車間旁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稈,畝產已達1000斤。這種新型集約化模式,正是三角鎮探索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隨著尾水治理的深入,三角鎮不僅守住了河涌的生態平衡,更讓“中國生魚之鄉”的品牌越擦越亮。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黃廉捷 三審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