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雨水斜斜打在中山市南頭鎮某藥店的玻璃窗上,留下蜿蜒的水痕。店內柜臺上,店員小張拿出一個二維碼:“先生,您說關節有點酸,還伴點低燒?麻煩掃這個碼登記下信息,記得盡快去社區醫院看看哦。”柜臺上,一張《溫馨提示》格外醒目,“發熱、關節痛請及時就醫”的字樣被透過雨幕的陽光照得清晰——這是南頭鎮基孔肯雅熱防控戰里,藥店“哨點”日常運轉的一幕。

作為離群眾最近的健康監測點,南頭鎮的藥店正成為防控基孔肯雅熱的“神經末梢”。“發熱、關節痛是基孔肯雅熱的典型癥狀,這些信號往往先出現在藥店。”中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南頭分局工作人員說。連日來,南頭分局聯合鎮食品藥品監督所,讓藥店“哨點”持續“亮燈”:對購買解熱鎮痛類藥品的顧客,必登記信息;發現有發熱、皮疹等癥狀的,必引導就醫;每天對登記的癥狀者,必電話回訪。
為讓“哨點”更靈敏,一系列實招迅速落地。執法人員帶著臺賬本穿梭在全鎮藥店,103家次的突擊檢查中,重點核查“誰買了藥、有啥癥狀”;創新制作的《藥店銷售解熱鎮痛類藥品微信登記碼》7月31日啟用后,359名購藥者的信息實時匯聚,其中29名有發熱、關節痛等癥狀的市民,都在店員的耐心提醒下前往醫院篩查。96家藥店的玻璃門上,《藥店防控工作責任承諾書》一字排開,紅章清晰——這是商戶與政府的“防控約定”,更是哨點責任的“承諾書”。

“登記不是添麻煩,是給健康加道保險。”常來買感冒藥的市民李阿姨說。如今在南頭鎮,藥店店員的提醒成了常態:“您這癥狀別大意,去醫院查一下更放心”“記得家里別留積水,蚊子少了才安全”。這些話語背后,是3條《溫馨提示》貼遍全鎮藥店,是監管人員每日的電話回訪,更是“登記—引導—回訪”閉環里的細致守護。而這套做法,已獲認可并推廣。
哨點高效運轉的同時,科學防控的聲音也在街巷間傳遞。社區廣播里,專家的叮囑格外貼心:“兩個月以下寶寶別用避蚊胺,家里裝紗窗比噴藥更安全”;藥店宣傳欄上,“95%以上是輕癥”的字樣緩解著焦慮,“別亂服抗菌藥,及時就醫是關鍵”的提醒醒目標注。街道旁,“對所有的積水說bye bye,對無蚊的夏天說hi hi”的標語隨風輕晃,成了全民參與的生動注腳。
從藥店柜臺前的細致登記,到執法人員的奔波巡查,再到居民主動清積水、配合登記的自覺——南頭鎮的防控戰里,藥店“哨點”如同一個個精準的健康探頭,連著政府的精準施策,也牽著百姓的自覺行動。這個夏天,這些分布在街角巷尾的“哨點”正與千萬雙眼睛一起,織就一張細密的防護網,守護著家園的平安與清涼。
記者 柯頌 通訊員 吳帆
◆編輯:吳玉珍◆二審:張耀文◆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