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下午,2025年中山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大會在東區街道富集云谷數字產業園舉行。本次大會以“智賦千行·產融共進”為主題,相關AI技術服務商、重點制造業企業代表、相關商協會代表、金融機構負責人等共計200余人參會,為“中山制造”向“中山智造”躍升提供核心動力。

多項成果現場發布 夯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石
作為東區街道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山市東區數智領航產業基金在大會上正式發布。該基金由東區街道聯合富集云谷、中科科創等民營資本共同發起,規模達1億元,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為核心標準,旨在通過引進、孵化、培育一批具有標桿意義的“產業+AI”示范項目,打造“以投促引、以投促育、以投促強”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良性循環。

“AI與傳統產業結合,能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前景廣闊。當前AI應用門檻降低,傳統產業面臨競爭需降本增效、拓展客戶,二者結合正當其時,預計將帶來萬億級市場機會。”廣東中科科創創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首席執行官謝勇表示,此次共同發起產業基金,中科科創將采用果農型共創型創投模式,通過場景挖掘、商業模式創新和產品打造等“共創三板斧”,對所投項目進行長期賦能。廣東省創投協會名譽會長李春洪指出,各地在高新技術產業招商引資中,產業基金創新是一大趨勢,東區發布數字領航產業基金,可聯合協會的投資公司、基金公司及當地企業,集合社會資本,為創新型企業落戶提供支持,助力其成長。
此外,市工信局為中山市科技金融創新促進會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揭牌;市科技局為富集云谷等八個產業園區授予“中山市科技產業金融創新服務站”牌匾。由22家金融機構組成的“星月共融·資本賦能”聯盟正式成立,聯盟成員表示將通過金融賦能,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增添新活力。

企業家分享AI應用實踐 展人工智能產業融合成果
東區街道作為中山市中心城區,憑借其獨特的區位、交通、人才等綜合優勢,已引進非夕、潮隱、杰納等一批“人工智能+”產業進駐。大會上,各企業專家圍繞人工智能在多領域的應用案例展開主題分享。
幾個透明的玻璃杯堆疊在機械臂上,隨著機械臂上下移動,杯子可保持紋絲不動。“公司研究的自適應手臂能實現酒杯平衡移動,體現了機器人的力控感知和能力,這一技術可讓機器人操作能力更接近人,賦能各行各業。”上海非夕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胡曉平透露,公司已落戶東區富集云谷數字產業園,并計劃將中山基地作為華南地區總部,開展智能制造相關業務,預計明年一季度或二季度開始投產,年產能規劃1萬臺左右。

“公司采用模擬器技術,模擬全球買家和賣家的真實交易場景,學習了全球190個國家的主流語言及當地語言文化交流習慣,構建復雜決策系統,助力外貿數字業務員解決復雜場景決策問題。”潮隱(廣東)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盧子賢則講述了AI數字人技術賦能跨境增長的案例。他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為一家中國頭部跨境BtoB新能源系統集成商出海公司服務,在半夜收到泰國客戶詢盤時,AI數字人敏銳捕捉到泰國剛經歷大地震的情況,憑借及時的人文關懷,最終幫助客戶獲得2000萬美金的訂單。
此外,華為制造軍團分享了AI賦能制造業企業數智化轉型的實踐案例;順豐供應鏈、海峰供應鏈分享了AI技術在物流供應鏈全鏈路中的應用;廣東杰納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展示了AI在臨床數據處理自動化方面的應用探索。
計劃用3年時間 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示范區
“人工智能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抓手。此次大會的召開,為中山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臺,推動‘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東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李全慶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東區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制造”模式,在全市第一批、第二批“人工智能+”創新清單的26個解決方案類案例中,東區街道占7個,超四分之一。

他介紹,未來東區街道將依托富集云谷數字產業園,引導智能芯片、智能制造、大模型、數據標注、數據交易等人工智能上下游產業集聚,計劃用3年時間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示范區。同時,持續完善以投促引機制,發起規模超1億元的“人工智能+”產業基金,著力引進、孵化、培育“AI+產業”示范項目,并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定期舉辦人工智能領域的展會、論壇、行業沙龍等活動,營造優質的人工智能發展生態。李春洪也表示,AI對工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重塑作用顯著,中山作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制造業城市,有望實現AI賦能千行百業。
目前,中山富集云谷數字產業園已全面開工,其中一期6棟樓已驗收,40%的企業已入駐裝修。中山富集云谷數字產業園董事總經理蘇得時介紹,除引進非夕科技頭部企業外,集團還與深圳幾十家人工智能AI科技型企業簽訂了進駐意向,包括傳感器、算力算法等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企業,旨在實現園區人工智能完善的產業鏈,助力東區及中山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記者 陳雪琴 通訊員 楊凱帆 黃梓珊
◆編輯:吳玉珍◆二審:張耀文◆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