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雙擁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發揚軍政軍民團結的光榮傳統,根據新形勢新特點,不斷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把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軍政、軍民關系和諧融洽,魚水相依。從1996年起,我市連續三次被評為省級雙擁模范城。去年,我市被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
[B] 完善機制
推動雙擁工作水平不斷提高[/B]
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在各種不同的會議上反復強調:“部隊的事,就是黨委、政府的事;子弟兵的事,就是中山市民的事”。正因為領導重視,思想統一,全市雙擁工作的熱情空前高漲。
我市有優撫對象2.6萬人,駐軍部隊8個單位。市委、市政府把雙擁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納入國防教育和部隊政治教育內容。近年來,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先后三次進行調整充實;各鎮區也根據領導的變動及時調整充實雙擁工作領導力量,全市形成了一個由黨政軍主要領導掛帥的雙擁工作領導架構。軍地雙方都及時制定和完善雙擁工作的地方規范性文件,構建了多層次、全方位的“雙擁”工作體系,促進了雙擁工作的規范化和經常化,全市“雙擁”工作水平不斷提高。
[B] 突出宣傳
促進雙擁工作深入開展[/B]
加強宣傳教育,牢固樹立國防觀念,是做好“雙擁”的基礎性工作。
一直以來,我市積極開展軍事日、軍事夏令營、國防教育巡展等活動,在全市全方位開展群眾性國防教育和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教育。如市政府撥款4400多萬元建成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國防教育訓練中心,兩年來,先后有123批次9860多人到國防訓練中心過軍事日。以少年軍校為基地,全市中、小學校普遍開展軍事夏令營活動,5年來,部隊派出630多人次分別對中、小學生進行軍訓16萬多人次,派出130多名干部給20多萬名學生上國防教育課。此外,我市還積極舉辦座談會、報告會、知識競賽等系列活動,深入學習宣傳《國防教育法》。
由于國防教育和雙擁宣傳廣泛深入,市民的雙擁意識和國防觀念不斷增強,我市連續十四年被省評為征兵工作全優單位。
[B] 軍地攜手
雙擁工作注重實事[/B]
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大力支持部隊建設,為部隊排憂解難。5年來,共組織慰問團310多個,贈送慰問金610多萬元。5年來,先后撥款7535萬多元,為部隊修建辦公樓、宿舍、水電等基本設施,補貼駐軍工作經費缺口。先后以市政府名義出臺了多項政策,想方設法為部隊解決后顧之憂,實現了“5個百分之百”的工作目標,即:軍隊轉業干部100%按政策規定落實,城鎮退役士兵當年100%妥善安置,重點優撫對象優待撫恤補助項目和標準100%落實,當年批準隨軍的家屬當年100%安置,軍警部隊干部子女入學入幼100%安排進入上等級的小學和幼兒園。市委、市政府安排專款給駐中山軍警部隊排以上干部解決住房。
5年來,共安排部隊干部住房169人,部隊干部子女入學入幼183人。
在市委、市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擁軍優屬工作已經形成了深厚和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全市人民致富不忘國防,擁軍不分地域。如市工商聯組織民營企業為駐粵某師贈送電腦20臺,價值13萬元;市政府和外資企業完美公司分別贈送駐港部隊深圳基地40萬元(含物資);市個協和私協發動私營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捐資50萬元,建立市個協和私協擁軍優屬資金。
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眾關心和支持部隊建設,極大地激發了駐中山軍警部隊官兵熱愛第二故鄉、建設第二故鄉的熱情。駐地軍警主動承擔地方的“急、難、險、重”任務,發揮了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5年來,共出動官兵5830多人次,船艇36艘、車輛126臺次,執行撲滅山火、海上救援等搶險救災任務623次,搶救群眾135人、物資20多噸,有效地保護了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為中山的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社會安全穩定發揮衛士作用。
[B] 創新共建,
豐富雙擁工作內涵[/B]
堅持把基層雙擁共建活動,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不斷拓寬工作領域,充實雙擁內容,深化共建層次,提高創建質量。
一是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雙擁共建活動,全市軍民共建單位達41個(其中與非公制經濟組織建立共建關系的有10個)。駐地部隊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愛民為民便民利民活動,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地方開展知識擁軍、科技擁軍,利用自身優勢為部隊排憂解難。如中山軍分區與市光榮院結成共建對子,經常組織官兵為革命老人做好事、送溫暖,深受老人的贊譽。武警支隊近年先后與市一中、技工學校等單位結成共建對子,圍繞“德育支教、智力擁軍”這個重點開展共建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消防支隊一中隊與石岐職中開展共建活動13年,年年充實共建計劃,豐富內容,效果顯著。
二是大力推進民營企業雙擁共建活動,許多民營企業設立了雙擁資金,支持部隊建設,接收退役士兵、隨軍家屬到企業工作。部隊官兵為企業員工開展國防教育,軍事訓練,一起過組織生活等。市凱達精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與南沙群島赤瓜礁海軍守備部隊建立共建關系十多年,從1992年起公司每年撥款一萬元給赤瓜礁的官兵作家庭生活困難補助和立功受獎基金,目前已安排了南沙退役士兵25名。
三是把雙擁共建工作納入文明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深化雙擁共建內涵。我市充分利用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的有利時機,積極打造雙擁共建社區工作平臺,把雙擁共建活動與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軍地互相簽訂文明社區共建公約,制定活動計劃,取得顯著效果。
目前,我市的41個軍民共建點,80%被評為市級先進單位。
[B] 落實政策,
不斷提高優撫保障水平[/B]
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抓好抓實優撫政策的落實,確保優撫對象的基本生活與我市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一是不斷加大優撫經費投入。從1996年起,我市每兩年提高一次優撫對象撫恤和定期定量補助標準,2003年起,每年根據全市人均收入增幅,提高撫恤補助標準。目前,全市24個鎮區均已建立擁軍優屬保障資金,全市保障金總額達664萬元。各鎮區、市屬有關單位也逐年提高義務兵家屬優待標準。在落實優撫政策的醫療制度方面,市政府出資為全市孤老烈屬、孤老復員軍人辦理醫療保險。重點優撫對象的定恤定補金實行了社會化發放。
二是愛心獻功臣行動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幾年來,我市先后投入200多萬元,幫助206名優撫對象解決了“三難”問題。僅2003年,市政府就撥出近100萬元專款,采取“幾個一點”的辦法籌集資金,對全市的65戶重點優撫對象的住房進行重建和修繕。市政府與有關部門研究重新安置具體辦法,目前下崗傷殘軍人已全部實現了再就業。
三是積極推進安置改革,全面落實各項安置政策。各級黨委、政府采取了推薦就業、發放安置補助費、指令性安置等有效措施,5年來共妥善安置了200名轉業干部,城鎮退役士兵安置率達100%,農村退役士兵軍地兩用人才開發使用率達98%以上。
|
發布日期:2004年02月20日本報記者劉志巍
|
【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