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小為形,以精尖為魂,廣東“小巨人”企業上新了。
近日,工信部發布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廣東共有691家企業入圍,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創歷史新高。此前,廣東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兩千家,居全國前列;在人工智能領域,廣東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從地域分布來看,新公示的企業主要來自深圳(347家)、廣州(127家)、東莞(65家)、佛山(48家)、珠海(38家)、中山(19家)、江門(12家)、惠州(11家)、肇慶(8家)、茂名(5家)、韶關(4家)、河源(2家)、陽江(2家)、清遠(2家)、汕尾(1家)。覆蓋全省15個地市,是評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來覆蓋面最廣的一次。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動能強勁。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珠海等市“小巨人”企業公示數量均創歷史新高,其中在市級層面(包括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等)深圳首次成為全國新增“小巨人”企業數量第一的城市。
“從人才、供應鏈到品牌出海,粵港澳大灣區優越的產業環境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深圳庫犸科技有限公司入選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國內公關負責人黃卉表示,90%的生產可以在大灣區解決,從樣品創意的策劃到樣品的真正的落地,大概不到10天就可以達成,高效實現技術轉化與市場拓展。
專精特新企業是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根據本次公示的名單看,入選的粵企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產業領域。瞄準細分領域,廣東的“小巨人”企業不斷深挖、疏通堵點,推動新興產業集優集強,未來成型成勢。
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的雷鳥創新技術(深圳)有限公司CEO李宏偉介紹,該公司作為廣東本土培育的科技企業,成立僅3年便實現了消費級AR眼鏡市場占有率35%的突破。他注意到,當前廣東已集聚人工智能與AR領域企業超千家,相關企業數量全國第一,形成“硬件研發+算法創新+場景應用”的全鏈條生態。
放眼全國,廣東的“小巨人”整體走在前列。“更值得留意的是它們的分布和走向。在大灣區,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嵌入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有的在細分市場做到領先,有的在關鍵材料和零部件上實現突破,不少企業已經把產品賣到了海外。”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說。
這種變化,反映的是廣東制造業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轉變。盤和林認為,從過去重規模、拼速度,到現在更關注技術深度和不可替代性。一批“小而專”的企業正在冒頭,它們或許不顯眼,卻可能是撐起下一階段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