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道數學大題還是有點不明白……”10月22日,中山南區金榜提名培訓學校的走廊上,17歲的夏成鑫攥著錯題本追上老師,眼中閃爍著執著的光。這個曾在課堂上走神、被貼上“差生”標簽的男孩,如今總是最早到教室,睡前還要鞏固一遍當天的知識點。
“我想考公辦大專,努力一把說不定還能沖上本科線。”他的聲音帶著少年的篤定。在這所被家長視為“中職生跳板”的機構里,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當社會還在討論“中職生的出路在哪”時,這里的年輕人正用筆尖和汗水,改寫著命運的軌跡。而他們的“逆襲”,不僅始于一個個被“看見”的瞬間,更源于一場場精準而溫暖的托舉。
“我曾經以為自己會渾渾噩噩到畢業”
夏成鑫的改變,始于一場“被現實敲醒”的頓悟。
讀中職前兩年,他在課堂上不是睡覺就是和同學交頭接耳,曾以為自己會渾渾噩噩到畢業,然后隨便找個工廠打工,直到有一天,班主任當著全班的面說:“你們現在混日子,將來日子也會混你們。”這句話,像一記重錘,敲醒了這個迷茫的少年。

按照多數中職生的軌跡,第三年本應進入實習階段,但夏成鑫選擇了另一條路——參加高職高考。為了找到合適的備考機構,父親帶他跑了中山城區的多家培訓機構,最終在金榜提名學校停下了腳步。“小班制能讓老師顧及每個學生,全日制管理也更有利于集中精力備考。”讓父子倆心動的,不僅是教學模式,更是這里的升學率:2019年至今,平均每年有超九成學生考上公辦大專,累計超百名學生考上本科院校。夏成鑫第一次真切意識到,本科夢想并非遙不可及。
從此,他給自己定下“任務不過夜”的規矩,每晚睡前都會背誦英語單詞。短短兩個月,他的成績就提升了130分,距離夢想越來越近。

與夏成鑫的后知后覺不同,17歲的梁佩彤從踏入中職校門起,就攥緊了升學的念頭。“中職課程比較雜,語數英根本沒法深耕。”她偶然從母親朋友口中得知金榜提名學校專注高職高考輔導,便迫不及待地拉著母親來實地考察,在看到學校的教學環境和師資力量后,當即報了名。“這里沒有人交頭接耳,也沒有人偷偷玩手機,所有人都在為目標而努力。”說這話時,梁佩彤眼神發亮,仿佛一幅全新的人生畫卷正緩緩展開。
星光不負趕路人,兩個月超100分的提分幅度,讓梁佩彤沖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決心愈發堅定:“專業我都想好了,就選計算機。”
“他們不是學不好,而是被貼了太久的標簽”
夏成鑫與梁佩彤的蛻變,并非孤例。在金榜提名學校,每個從迷茫走向篤定的少年背后,都站著一群懂教育、更懂孩子的引路人。
“中職生剛來的時候,要么像刺猬一樣防備,要么像泄了氣的皮球。”從事高職高考教育4年、帶過近500名學生的語文老師吳心淇,太懂這些孩子的敏感,“他們不是學不好,而是被貼了太久‘差生’的標簽,連自己都信了。”
他的“教學秘訣”很樸素:除了用專業扎實的教學夯實基礎,更注重用耐心與鼓勵重建學生的自信。當“我能行”刻進日常,學生們的改變便悄然發生:他們開始主動問問題,課后圍在老師身邊不肯走;曾經沉默的課堂,漸漸有了此起彼伏的答題聲。更有學生主動學到晚上11點,直到宿管阿姨多次催促才依依不舍地離開教室。
更讓吳心淇動容的是那些藏在細節里的感恩。有學生在考試后,拿著自己的衣服挨個找老師簽名;也有學生考上大學后,特意回來探望老師;兩年前,一位考上本科的學生,更是為每位老師繪制了專屬漫畫,裝裱后親自送到學校,如今這些畫作仍擺在每位老師的辦公桌上。

擺在吳心淇桌上的是一幅風景畫,每每看到那幅畫,他總會想起和學生們一起走過的日子,短暫卻熾熱。而畫中“天高任鳥飛”的意境,也映照著他對學生們的期許——無論起點高低,只要肯奮力振翅,終能穿越陰霾,飛向屬于自己的遼闊天空。
“成為托舉的那雙手,讓他們看見更遠的光”
教室里的點點微光,既源于師生的雙向奔赴,更扎根于職業教育改革的時代土壤。
廣東教育考試院數據顯示,2025年,全省報考高職高考的學生約20.3萬人,較去年增長約3%。中山每年約3萬名學生投身高職高考,2025年升學率達68.1%,同比微降2.8%。從這兩組數據的波動中不難看出,競爭正愈發激烈,升學路徑也面臨更多挑戰。
而這些,翁炯烽早在5年前創立金榜提名學校之初就已預見到。彼時,國內職業教育改革浪潮興起,他敏銳地捕捉到一個關鍵矛盾:中職生的升學需求日益迫切,但專業的升學指導與教學服務卻嚴重短缺。于是,他放棄了迪拜的高薪工作,回國創辦了這間教育培訓機構,專注于為中職生、中考復讀生提供升學規劃與教學輔導。“正如金榜提名的‘提’字所蘊含的托舉之意,我們想做托舉他們向上的那雙手,托舉他們沖破偏見的藩籬,看見更遠的光。”
從東區首個教學點,到南區集教學、住宿為一體的獨立校區,五年來,翁炯烽始終堅守兩個核心原則:30人以內小班制,保證每位學生都能被關注;全職師資團隊,杜絕“考前換老師”的行業亂象。
機構的溫度藏在更細微處:宿舍24小時有宿管在崗,深夜學生生病,宿管會第一時間送醫;飯堂每周更新菜單,還能為過敏學生定制特殊餐食;教學樓的“校長信箱”,每張紙條都由翁炯烽親自回復,哪怕是“希望飯堂多加一份青菜”這樣的小事,他也會認真落實。
更讓家長認可的,是免費的志愿填報指導服務。去年中考后,翁炯烽開了多場直播,解讀職教政策、預估分數線,鏡頭前的他耐心解答每個問題,直到深夜才下播。“很多家長不懂政策,孩子考了分數也不知道該報什么學校,我們多做一點,他們就能少走點彎路。”
面對市場上無資質小機構的分流沖擊,翁炯烽始終堅守辦學底線:辦學許可證公示在顯眼位置,定期開展消防檢查,教師資質全部公開,還設立了監管賬戶保障學生權益。這份堅持,收獲了更多口碑——去年三成學員來自外地,甚至有汕頭的學生坐高鐵趕來報名。
教室里,懷揣夢想的學生們仍在伏案苦讀,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們專注的臉龐上,映出堅毅的輪廓。當一所所機構用專業和溫度托舉夢想,這些曾經被低估的青春,正用最努力的樣子告訴我們:沒有哪朵花,注定要開在角落。所謂“逆襲”,不過是有人愿意遞來梯子,而他們,從未放棄向上爬。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陳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