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以粵黔協作為背景,聚焦支教、支醫、產業幫扶等動人故事的長篇小說《山水有約》由廣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由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山市石岐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匡香華(筆名“筐筐”)創作,以其親身支教經歷為藍本,通過細膩筆觸勾勒出東西部協作中的溫暖畫卷,是中山市首部以此為主題的長篇小說,備受各界關注。

用文學作品
致敬支教歲月和粵黔協作
據悉,《山水有約》的創作靈感源于作者的支教經歷。2023年,身為石岐中學教師的匡香華曾赴六盤水六枝特區十一中支教。經歷雖然不長,但在六盤水觀察交流和采風體驗卻給匡香華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過支教這扇窗戶,我了解到很多鄉村全面振興、支醫支教組團式幫扶、人才合作、勞務協作、黔貨出山、廣貨入黔、消費幫扶領域的故事,被深深觸動。”匡香華告訴記者,她決心以文字記錄這段經歷。
在完成教學任務之余,匡香華深入走訪幫扶工作者、村民、學生等不同群體,整合素材、反復打磨、幾經改稿,最終完成這部20萬字的作品。在匡香華看來,這部小說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其對支教歲月、對粵黔協作最深情的致敬。
記者獲悉,作為一名擁有37年教齡的語文教師,匡香華在兢兢業業教書育人的同時,始終致力于文學創作與校園文化培育。除了此次出版的《山水有約》外,她還是《小心蹚過成長這條河》《小園芳菲》等多部校園題材長篇小說的作者。在校工作期間,匡香華一手創辦的石岐中學星語文學社已成為中山市一張知名的校園文化名片。
以支教主線
串聯粵黔協作多維敘事
翻開《山水有約》,上下兩卷共50個章節,以主人公——中山教師葉紅赴貴州六盤水支教為主線,串聯起支醫、產業幫扶、鄉村振興等多維敘事。
小說中通過主人公葉紅幫助留守兒童建立心理健康機制、組建文學社、推動職教協作等情節,展現教育幫扶的深遠影響;同時穿插斷指救治、獼猴桃產業拓展、研學活動等事件,生動刻畫了粵黔兩地人民在協作中結下的深厚情誼。
據作者透露,故事中的許多人物如白大志、戴鐘宏、黃珍珠等,均以真實原型為基礎,希望以此折射出幫扶工作者的擔當與堅守。
《山水有約》出版后,在中山文藝界引起廣泛關注。中國作家協會著作權保護與開發委員會副主任李曉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順肯定了這本書的社會價值和時代意義。中山市政協原主席,知名詩人、學者丘樹宏表示,《山水有約》不僅深刻描繪了東西部協作政策下支教、支醫、幫扶等多維度的人文關懷,更以其宏大的主題和深遠的意義,精準捕捉了國家發展戰略的精髓,展現了一幅跨區域合作、優勢互補的壯麗畫卷,也是東西部協作的宏偉史詩與人性光輝的深度交融。
“作為中山市首部以粵黔協作為主題的長篇小說,《山水有約》不僅填補了本土文學在該題材創作上的空白,更以文學形式記錄了國家戰略下的生動實踐。”中國作協會員、中山知名本土作家譚功才認為,該作品通過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的交織,凸顯了“山海情深”的協作精神,成為致敬粵黔幫扶事業的一座文學里程碑。
記者了解到,《山水有約》這部長篇小說誕生的背后,也是中山與六盤水開展結對幫扶的成果結晶。2021年,中央重新調整新一輪東西部結對幫扶關系,相隔千里的中山市與六盤水正式結對。在教育領域,自2021年兩市建立協作關系以來,中山市已有22所學校與六盤水市26所學校結對,累計選派教師赴六盤水支教逾200人次,接收六盤水教師跟崗研修近700人次,聯合開展專題培訓1200余場次。
據悉,《山水有約》的影視項目改編目前已通過了2025年7月份全國重點網絡劇的備案,劇本孵化也在積極準備中,期待小說中的生動故事能在熒幕上與觀眾見面。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陳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