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由市教育體育局主辦的“真問題驅動”——中山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項目校推進工作會議在中山紀念中學火炬二中舉行。現場舉行了項目啟動儀式,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包括六大關鍵任務和22個項目類別。經過遴選,中山市共有31所中小學被選為“課改實驗校”。
這些學校將根據各校特點,針對教學方式改革、深化教學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素養提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開展為期3年的改革,孵化可復制的“中山樣本”。

“真問題驅動”推動中山課改
據悉,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聚焦“課程教學”領域的各方面,將分為六大任務22個項目類別。其中,六大任務包括推動課程方案落地、推進教學方式改革、深化教學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素養提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強化教研工作保障。
22個項目類別包括加強課程實施方案指導、促進課程育人功能融合、加強課程方案的校本化實施、打造智慧教學生態模式、推動“未來課堂”改革、探索數字化評價途徑、加強閱讀素養等。
“每個實驗校基于學校實際情況、課程改革的現狀,選擇其中一個項目進行研究,并借此項目的改革,形成示范和典型方案,后續再將經驗持續推進到其他方面。”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創新人才培養部部長張華表示。
具體將怎么改?推進工作會現場強調各示范校應扣住“真問題”來驅動課改行動,即找到和解決“真問題”,來推動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的成效。同時市、校應分別強化組織領導,校級要將課改作為“一把手工程”,并且課改將配套課題申報、培訓、成果展示等機制,開展中期及終期驗收以檢驗實施效果等。

三所學校分享課改經驗
本次推進工作會議邀請3所不同學段、特色鮮明的項目校代表分享實踐經驗。
中山市煙洲中學校長胡光裕以《“書院·未來”特色課程建設實踐》為題開講,介紹了該校以國家課程為基礎,構建“1+N”等特色課程體系的情況。其中涵蓋人文、數理、科技、體藝四大書院,開設包括AI、無人機等多元特色課程以及學科競賽等。“學校通過學案導學等落實國家課程校本化,經課程申報、審核、調整等流程保障課程質量,成果顯著。”
中山紀念中學火炬二中校長李凱分享了“文化引領+ 數字賦能”的生長教育實踐成果。學校以構建“大樹生長模型”課程體系,涵蓋基礎、自主、素養、融合四類課程,形成五育融合的育人生態。他表示,數字技術為教育提質增效,校本資源庫打破學習邊界,大數據實現教學精準診斷與個性化輔導,通過數字化平臺助力教師成長。
中山市東區紫嶺小學副校長晏利紅分享《賦能教師發展:助推課程改革》主題內容。她介紹,在課程改革中,東區紫嶺小學聚焦教師專業成長與課程改革雙向發力。在教師成長上,紫嶺小學從理論、技術、研修、機制等四維度系統推進,“未來,學校將持續分層培訓、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多方合作,以教師成長助推課程改革,助力學生發展與中山教育進步。”
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主任吳祥明表示,期望31所項目校聚焦項目內容,結合學校實際,把課程教學的改革推向深處,落到實處,要用看得見的“改變”,助推中山教育的發展,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編輯 王欣琳? 二審 朱暉? ?三審? 陳浩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