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山市各中小學、幼兒園迎來開學日,同學們返回校園開啟新學期的學習與生活。
校園里積水容器種類多,綠植茂密陰涼,是白紋伊蚊理想的孳生地和棲息地;同時校園內師生眾多,人員聚集,容易引起基孔肯雅熱聚集性疫情。針對基孔肯雅熱疫情,中山各學校開展了哪些防控工作?同學們應該如何做好個人防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記者采訪了多所學校,了解相關最新情況。
各學校開展多方面防控措施
9月1日上午,中山市東區松苑中學黨總支書記許嵐介紹,為防控基孔肯雅熱疫情,學校已建立“預防+管控”雙機制,開學前徹底清理校園積水與雜草,每日開展全域消殺;宿舍安裝紗窗,為學生配備蚊帳,公共區域布設滅蚊燈;同時通過班會、海報普及防蚊知識,引導學生做好個人防護。

同時,該校還從多維度營造健康衛生環境:每日對教室、食堂、衛生間等重點區域清潔消毒并保持通風;通過主題教育培養學生衛生習慣;堅持晨午檢監測學生健康狀況,并聯動家長同步強化家庭衛生管理,通過家校攜手,為孩子們筑牢健康防線。
中山市南僑英才學校月山校區基孔肯雅熱防控工作相關負責人鄭振輝介紹,為有效防控基孔肯雅熱疫情,確保師生健康安全,學校自7月26日起全面啟動校園消殺與防控工作。
“學校高度重視疫情防控,組織人力、物力,對校園進行全面消殺。”鄭振輝表示,在消殺工作中,學校清理了校園內的積水和垃圾,特別是衛生死角,防止蚊蟲滋;同時,學校加裝了72個防蚊設施,覆蓋校內和校外區域。

此外,該校的消殺工作不僅局限于校園內部,還擴展到校園周邊。校方通過與市政部門協同作戰,確保校外環境同樣安全。
在開學防控方面,該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清理所有可能滋生蚊蟲的死角,包括水養植物和小盆栽,確保校園內無隱患;學校通過張貼海報、LED屏投屏等方式進行“兩熱”防控知識宣傳,提高師生的防控意識。
“秋季開學后,學校將繼續常態化開展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確保師生的安全。”鄭振輝表示。
中山市東區水云軒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劉珺介紹,在開學前,學校進行了多次滅蚊清積水、專項防疫消殺活動,學校所有的下水道都安裝了紗網,全體黨員老師開展校園志愿服務,邀請東區街道衛生中心的專家給老師們培訓示范指導。

另外,該校每個班級都配備了防蚊物資箱,里面有額溫槍、防蚊水、滅蚊液等。開學后,該校將繼續常態化開展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
9月1日,在中山市石岐啟發初級中學的開學典禮上,一堂關于防范蚊媒傳染病的健康知識課生動融入“開學第一課”。該校校醫向全校師生科學講解了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的傳播原理、常見癥狀及核心預防措施,將“清積水、防叮咬、速就醫”的健康理念深植于每位師生心中。
這堂別開生面的“健康第一課”旨在通過“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區”,將校園防控陣線有效前移,從知識普及和意識提升的源頭筑牢防線。
中山市石岐啟發初級中學校長蔣琛介紹,自今年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戰打響以來,該校便迅速行動,通過高頻消殺、家校聯動、硬件升級、宣傳培訓等舉措,構建起蚊媒傳染病立體防控體系,切實守護師生健康,為校園公共衛生安全保駕護航。

暑假期間,該校堅持每周開展一次大清潔。除了協調專業消殺人員走進校園開展消殺工作,有效降低蚊蟲密度,該校還借助家校聯動優勢,動員學生志愿者團隊和家長共100余人次多次返校清掃校園環境,清洗飲水機、衛生間等,消除蚊蟲滋生隱患。
清潔開展的同時,蚊媒防控“硬件”也得到了全面升級。蔣琛介紹,該校在下水道、空調下水口、水樗等地方都增加了防蚊網,并借鑒了深圳南山的先進經驗,在下水道等地方裝上了防蚊閘,“利用水流自動開合原理,有水流時暢通無阻、無水時閘門自動密封的優勢,阻斷蚊蟲等進出下水道,既防止蚊蟲飛入產卵,又確保雨季排水暢通。”
“開學前,我們又特意組織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將校園里的枯枝落葉、樓頂積水等清掃一空,并對校園內各場室進行了再次檢查,確保水培植物全部清除。”蔣琛表示,接下來該校將持續把健康教育深度融入日常教學與管理中,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鞏固防控成果,確保校園這片凈土的安全與活力,守護好每一位師生的身心健康。
學子們應做好個人防護
新學期已經開啟,同學們應該如何做好個人防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此,中山市衛生健康局提醒,暑假期間有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流行地區旅居史的同學,旅行結束后2周內仍需預防蚊蟲叮咬,確保不會因隱性感染導致基孔肯雅熱、登革熱等傳播。
日常,同學們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蚊子叮咬。
在防護著裝與驅蚊方面,同學們外出時,盡量穿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在裸露皮膚上涂抹避蚊胺、避蚊酮等成分的驅避劑,推薦使用蚊帳防蚊。
同學們要避開蚊蟲活躍時段和密集區:戶外活動時盡量避開蚊蟲活動高峰時段(上午7~9點和下午4~6點),減少在戶外樹蔭、草叢等蚊子多的地方停留。
另外,同學們要做好自身的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頭痛、關節痛、皮疹等癥狀需及時告知家長及老師,及時到醫院就診并告知近期活動史。
統籌:記者 王帆
編輯 譚華健?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吳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