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山市召開市屬媒體系統性變革動員大會,同步發布市屬媒體系統性變革總體方案。此次變革以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型主流媒體平臺為總目標,劍指構建多場景運營與新圈層媒體生態,推動融媒與文旅跨界聚力,為地級市主流媒體轉型按下“加速鍵”。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張志安在接受《中山日報》專訪時,這樣解讀中山媒體的改革基因:“中山始終浸潤著孫中山先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低調務實又敢做大事,這一點在此次媒體改革中同樣得以體現。”他指出,當前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面臨平臺建設、業務拓展兩大核心難點,而中山直面挑戰,以打造自主核心傳播服務平臺、做大國有文旅集團為“兩翼”,明確了媒體變革進程中平衡“破與立”關系的清晰路徑。

做實平臺:
三步并作一步
從“內容端口”到“城市生活樞紐”
“自主可控平臺是媒體融合的根基,更是中山此次變革的核心發力點。”張志安直言,過去主流媒體多依賴互聯網平臺進行賬號矩陣運營與移動內容分發,屬于“借船出海”;而新一輪變革中,“造船出海”——打造和鞏固自有核心平臺的優勢,才是掌握主動權的關鍵。
他進一步分析,媒體客戶端的迭代通常需經歷“內容整合者—服務提供者—智慧生活連接者”三個階段,此次中山+客戶端煥新升級,在市政數局、市網信辦支持下,轉型為城市全場景綜合服務平臺,體現了“三步并作一步走”的推進節奏,直接完成加速跨越。
自主可控平臺的內容、服務、數據和價值,如何持續完善和深化?張志安從四個維度給出具體建議——
堅持“高質輕量”內容:重大政策解讀需立足公眾利益,解答核心關切;民生新聞要規避娛樂化、碎片化,與社交媒體形成“差序互補”;
構建端內服務閉環:當前客戶端跳轉政務頁面是基礎,下一步需推動社會高頻服務實現“端內辦結”,避免用戶鏈接跳轉;
搶占本地服務剛需:聚焦互聯網平臺未覆蓋的獨家本地服務,如學校體育設施開放預約、社區養老服務對接等,打造“中山人離不開的生活入口”,發揮利用好主流媒體的差異化優勢;
逐步打通數據壁壘:待條件成熟,進一步整合媒體客戶端與政務服務端,實現“一端在手、全網通辦”,最大化提升用戶便捷性,真正將媒體客戶端打造成城市智慧生活的服務樞紐。
“平臺的核心是‘留客’,資訊服務和優質內容靠的是服務性與情感性。” 張志安舉例,報道文旅景點時同步附上交通、預約攻略,播報天氣預報時補充出行防護、老人小孩關懷提示,“把服務做到極致,把情感關照做細,既能讓用戶便捷獲取信息,也能讓大家在使用中感知這座城市獨有的精神和氣質。”
做實產業:
跨界文旅
從“整合傳播”到“文化+科技智庫”
今年6月,中山按照“事企分離”原則,剝離市屬媒體下屬企業,組建廣東中山文旅集團有限公司,將其定位為文化、旅游、教育、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量。此次媒體系統性變革中,做大做強文旅產業成為重要一翼,與融媒發展形成“雙輪驅動”。
“這步‘文旅棋’走得準、走得遠,高度契合媒體產業多元化發展方向,有利于推進媒體在‘文化+科技’領域的業務拓展和產業突圍,是一次媒體運營領域拓展和產業能級的關鍵突破。”張志安高度評價,中山擁有豐富的孫中山文化資源,有華僑文化、工業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文化,文旅集團可憑借資源整合與創意能力,將分散的文化資源轉化為聚合效應,積極探索文化產業經營發展新賽道。
但文旅產業要做起來,首先得轉變、發展人的能力。媒體人不能再只當“新聞傳播者”,得往“創意傳播者、文旅運營者、產業規劃者”轉型。這就要求大家有超強的自我學習能力,終身學習,主動補“產業運營”“數字技術”這些短板。
其次,要用數字化手段把文化元素“活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換句話說,用數字科技的力量,挖掘地方文化中更多關于人性的故事、力量,并予以融合表達,創造運營變現的全新渠道和可能。
另外,要研究“文體商旅展一體化”,讓文旅集團成為中山文旅的“智庫”。比如結合中山的工業底蘊,做“工業旅游+展覽”、“工業記憶”紀錄片,并再聯動景區推工業研學路線等,實現內容引流、旅游變現、展覽增效的良性循環。
長效推進:
以“融通、統籌、深耕”三力并舉
實質性破解變革難題
談及中山媒體改革如何行穩致遠,張志安用“融通、統籌、深耕”三個關鍵詞,勾勒出長效推進路徑和主要發力點。
“融通”,打破壁壘,形成閉環。比如采訪、編輯、傳播、評價、變現各環節要形成閉環——記者采訪時就要考慮傳播渠道的選擇,編輯加工時要結合用戶評價優化內容;平臺建設、內容服務、文旅產業也要融通發展,比如平臺的用戶數據可為文旅產業提供客源分析,文旅活動的內容又能豐富平臺的傳播素材。
“統籌”,聚合資源,強化支撐。“媒體改革不能只靠媒體自身單打獨斗,需要市委市政府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和資源統籌。”張志安說,比如在文旅資源整合上,要協調文旅、發改、財政等部門,將優質的景區資源、文化IP、資金支持向主流媒體傾斜。另外,在人才培養上,可推動媒體與高校、企業合作,建立“傳播+文旅”人才培養基地,為改革提供人才支撐。
“深耕”,下沉本地,貼近民生。主流媒體要主動下沉,做深做透本地市場。報道上要深入社區、企業、鄉村,多挖掘“小人物”的奮斗故事,多反映“大民生”的現實訴求;服務上要針對不同群體推出定制化服務,例如為老年人提供“適老化”服務指南,為創業者對接政策資源,讓媒體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中山主流媒體的系統性變革不是一場“口號式”的嘗試,而是真刀真槍的“破冰行動”。“冰破了,中山主流媒體這艘航船能否乘風破浪?我很期待。”張志安表示,只要堅持實質融合的方向,堅持以讀者和用戶為中心,堅持產媒聯動,中山主流媒體就能走出獨具特色的轉型之路,為全國地級市媒體改革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編輯 譚華健?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吳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