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中山市屬媒體系統性變革動員大會召開。會上,《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型主流媒體平臺構建多場景運營和新圈層媒體生態——中山市屬媒體系統性變革總體方案》(下稱《中山方案》)發布。

在前期組建中山文旅集團等改革動作的基礎上,中山市屬媒體繼續深入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提出推進十大行動及27項具體改革舉措,通過“三個一”的核心變革:即打造一個自主核心傳播及服務平臺、做大一個國有文化集團、融合一支采編播發全媒體隊伍,配套六大體系、十個行動具體措施,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逐步增強自我造血機能,形成事業引領產業、產業反哺事業的良好局面,全力打造具備區域引領力、傳播力與影響力的高質量新型主流媒體平臺。
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朱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李孟開,市互聯網行業黨委專職副書記鄭龍駿,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二級調研員陳志明,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袁俊文出席會議;中山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中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廣東中山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伍學標作動員講話;中山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中山廣播電視臺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李慶輝介紹十大行動方案。

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朱江在會上強調,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既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重大戰略任務,更是主流媒體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機遇。市屬媒體必須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氣,扎實推進自身系統性變革,通過聚合效應放大傳播效能,推動正能量實現大流量,不斷提升新型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更大貢獻,為中山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輿論支持。
實現“三個一”核心變革:
融媒與文旅
“一體兩翼”跨界聚力
“以系統性變革為契機,我們要打造一個自主核心傳播及服務平臺‘中山+’客戶端,做大一個國有文化集團——廣東中山文旅集團,融合一支采編播發全媒體隊伍。”伍學標在動員講話中,明確了市屬媒體“三個一”核心變革路徑。通過這一變革,中山市屬媒體將探索“新聞+政務”“新聞+服務”“新聞+商務”運營模式,逐步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最終形成“事業引領產業、產業反哺事業”的良性循環,實現融媒與文旅“一體兩翼”的跨界聚力。

伍學標進一步闡釋,“中山+”客戶端是在中山市委宣傳部指導下,由中山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中山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支持,中山市屬兩媒負責建設,是中山唯一官方新聞客戶端、城市全場景綜合服務平臺。

中山市屬媒體將整合報、臺優質內容資源,把“中山+”客戶端打造成政策解讀、凝聚共識的剛需入口,讓主流聲音在移動互聯網的主陣地上“立”得更穩。同時,“中山+”客戶端將全面對接“數字中山”建設,聚合全市各類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生活服務、商務服務事項,逐步實現“一APP暢享全城服務”。此外,“中山+”客戶端還將深度參與智慧城市建設,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數字政府、數字產業建設,在移動互聯網再造一個新中山。

而于2025年6月30日組建成立的廣東中山文旅集團,作為中山市屬一級國有文化企業,將承擔起文化、旅游、教育、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驅動角色。依托市屬媒體資源,該集團將以傳媒為紐帶,深度推動傳媒與文化、旅游、教育、體育等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在做精傳媒業務的同時,開拓文化產業新賽道,著力打造灣區西岸文旅新高地。

重構六大體系:
系統再造主流媒體
生產運營機制
系統性變革離不開機制支撐。《中山方案》明確,將通過構建六大體系,系統全面再造主流媒體生產運營機制。
在內容生產端,全員融入“移動優先”的媒體產品體系成為核心準則。以往“按傳統媒介生產、再轉互聯網傳播”的模式將被打破,市屬媒體將統合新聞策采編發全鏈條資源,以移動端首發重構內容生產傳播機制,讓媒體“主力軍”全面挺進移動互聯網“主戰場”。
傳播體系上,打造全媒體、多矩陣、多圈層的傳播體系,推動新媒體矩陣向“專精深”網絡化轉型,做強兩張報紙、一份刊物、一個電視頻道、一個廣播頻率。同時,聯動市鎮村三級資源,共建“線上全媒體+線下多場景”的“主流媒體+”共融生態圈。
內容創新方面,夯實“內容為王”的創新體系,將繼續強化“政、經、文、評”等報臺端核心優勢,著力“改文風”,打造有思想深度、時代厚度、情感溫度的“破圈”產品。開展全鏈條智庫和輿情服務,讓民生互動和問政、智庫成為內容新增長點。
考核評價體系將以“內容+傳播”為導向,讓“流量和效果說話”,推動“大流量澎湃正能量”。此外,還將創新融媒工作室“逐浪”模式,建強垂類工作室,實施“個人IP培育計劃”,鼓勵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名編導在新媒體領域創新突破。
激勵技術力量轉向中臺、前臺的科技創新體系:在智能底座維度,建設互聯網內容安全智能風控平臺,實現多模態風險識別與意識形態防護。在中樞引擎維度,建設智媒基座,并激勵技術團隊走向前臺,賦能全流程智能生產運維傳播與服務變現,創造更大的價值。
在應用場景維度,建設智媒傳播技術平臺,實現用戶端全場景觸達。在生態擴展維度,建設云數智服務平臺,賦能市鎮村機構聯動與資源共享。
構建“傳媒+”全鏈運營服務體系:聚焦文旅產業新賽道,計劃打造文旅旗艦品牌,助力中山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知名的文旅目的地。
推進十大行動:
開創中山市屬媒體
系統性變革新局面
為加快推動系統性變革落地見效,《中山方案》聚焦平臺升級、隊伍建設、產業拓展等關鍵領域,提出推進十大行動及27項具體改革舉措:

行動一:
“中山+”煥新升級為城市全場景綜合服務平臺
將“中山+”與“中山手機臺”客戶端合并升級,實現原創新聞“中山+”首發;聚合200余項政務、公共、生活服務事項,升級“直通12345”政民互動平臺;打造集“短視頻、看電視、聽廣播、直播、點播回看”于一體的全域視聽平臺,構建“平臺共建、內容共制、傳播共推、生態共融”新傳播體系。

行動二:
破局采編運作舊框架
重組內容采編部門,打破報臺壁壘,構建“統籌-采編-制作-運營-視覺-垂類”一體化架構,實現資源共享與高效協同。
行動三:
垂類工作室成為“新主角”
強化政務內容生產,聚焦“時政要聞+深度報道+新聞評論+內參”四大核心,按“領域細分”組建垂類工作室,實施內容創作合伙人計劃,共建“中山+”客戶端專業領域號、鎮村區域號及個人IP號。
行動四:
做強大號IP矩陣
聚焦時政、經濟、文化等重點領域,強化專題設置能力,以“硬核信息+深度分析+溫度表達”的方式,在圖文和視頻端做強“中山日報”“中山手機臺”等大號矩陣。做強“中山網”和“城市零距離”等民生服務IP。培育做強“政前方”“主播說”等言論品牌,深耕垂類“這就是中山”“醫者聯盟”“中山故事”“AmazingZhongShan”等特色IP,打造一批具有高識別度和影響力的內容品牌集群。

行動五:
宣推資源下沉鎮街服務“百千萬工程”
以片區為單位設立鎮街聯絡站,選派精銳采編力量下沉,全方位講好中山推進“百千萬工程”中的鎮街好故事,推動更多“接地氣”的鎮街實踐獲得“接天線”的廣泛傳播。

行動六:
以“專業人做專業事”引才育才
制定宣傳領域事業單位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為引入優秀編制人才提供支持。通過市場化方式,吸納具有戰略視野、熟悉文旅產業規律、擅長經營管理的優秀人才,助力文旅集團快速成長為帶動中山文旅發展的核心力量。
行動七:
整合資產布局產業新賽道
文旅集團依托市屬媒體資源,以“傳媒+文旅”推動產業布局,在做精做深傳媒業務、穩固基本盤的同時,探索文旅產業經營新賽道。
行動八:
挺進影視主業重塑中山影視IP
由文旅集團整合影視制作資源,聯動孫中山故里旅游區形成“影視+紅色旅游”經典線路,打造大灣區“可拍攝、可沉浸、可消費”的復合型影視文旅新地標。

行動九:
以內容賦能中山文旅“流量”變“留量”
深入挖掘以孫中山文化資源為核心的中山文化內涵,用故事化傳播展現城市文化底蘊;豐富文旅內容產品,優化旅游產品體系,提升游客體驗,帶動文旅經濟發展。
行動十:
拓展“文化體育+傳媒”新空間
打造“日間文化體驗+夜間消費聚集”的全時段運營模式,力爭將中山市文化藝術和體育空間,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公共空間市場化運營”的創新范例和新文化地標。
編輯? 張英 譚華健?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吳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