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陽光灑在古氏宗祠前的青石板路上。珠縱老戰士蕭子云之子蕭亮忠、黃旭之子黃躍進,與參與更名論證的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郭昉凌看著古氏宗祠前面寬闊的馬路,眼中滿是欣慰——歷經半年多努力,承載著珠江縱隊80年革命記憶的五桂山檳榔山路,正式獲批復更名為“珠縱路”。

一紙提議:
一條紅色之路的誕生
今年1月,中山市委宣傳部在古氏宗祠舉辦珠江縱隊成立80周年紀念活動,隨后又開展大型文藝活動,讓更多人關注到五桂山這片紅色熱土。但蕭亮忠與其他珠縱后代發現,五桂山檳榔山路沿線雖分布著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政治部和中區縱隊政治部舊址、中山人民抗日義勇大隊衛生站舊址、石瑩橋十六烈士紀念碑等革命遺址,卻始終缺乏一條“紅線”將這些“珍珠”串聯起來,難以形成系統的紅色旅游資源。

退休前,蕭亮忠是中山日報社的一名記者,常年奔走于紅色遺址等各種采訪;退休十年間,他與黃躍進等珠縱后代始終堅守紅色傳承,組織史料整理、烈士事跡宣講等活動。“東莞、深圳早就有了‘東縱路’,作為華南抗日游擊隊三大主力之一的珠江縱隊,怎能沒有一條屬于自己的紅色道路?”蕭亮忠告訴記者,今年2月,他與黃躍進、梁偉炳等10位珠縱后代反復商議后,于今年2月21日共同向五桂山街道遞交了更名提議。
“東縱有路,珠縱也應有路。這是對父輩最好的紀念。”讓珠縱后代們欣喜的是,提議迅速得到五桂山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積極回應。五桂山街道領導當場表態:“這是好事,必須搞好!”然而,更名工作涉及市民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公安局五桂山分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五桂山分局和南橋村等多個單位,跨部門、跨職能溝通協調難度大。
此后的半年里,一場跨部門的“紅色接力”悄然展開。五桂山街道公共服務辦公室積極溝通聯動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打通申報過程中的難點堵點。“我們知道這個過程難度很大,但每次通電話都能聽到新的進展,效率真的很高!”黃躍進笑著說。就這樣,從地情調查、民情征集到專家論證、風險評估,每一步都凝聚著政府與群眾的合力。
民意所向:
紅色記憶照見未來
“100%同意!沒有一個村民反對。”更名工作啟動后,五桂山街道通過座談會、問卷調查、社會公示等方式廣泛征求意見。令人感動的是,沿線村民、商戶同意率達100%。南橋村村民古先生表示:“紅色基因已融入本地人的血脈,這條路改名,是對歷史的致敬。”
作為此次更名論證組的專家之一,郭昉凌對這條路的歷史意義有著深刻理解:五桂山是珠江地區抗日根據地核心,1943年成為敵后抗日斗爭中心,1944年中區縱隊在古氏宗祠召開成立大會;原檳榔山路貫穿的檳榔山村、石瑩橋村,不僅是珠縱司令部、政治部所在地,更是珠江三角洲首個鄉民主政權誕生地。

“更名不是簡單的名字替換,而是對歷史的敬畏。”郭昉凌說,1945年5月9日,日、偽軍掃蕩五桂山時,16名游擊隊員寧死不屈,當地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安葬烈士,后立“十六烈士紀念碑”,這份軍民情誼早已融入這片土地。
市民政局8月20日的批復文件中明確,“珠縱路”南起城桂路,北止逍遙谷,長2300米。隨著深中通道的開通,珠江東岸的深圳“東縱路”與西岸的中山“珠縱路”遙相呼應,形成華南紅色旅游的新格局。接下來,五桂山街道將通過媒體解讀、研學活動等形式,讓“珠縱路”成為紅色教育的活教材。

“父輩們曾在這片山林里浴血奮戰,如今終于有一條路,能讓后代循著地圖搜‘珠縱路’,就能找到父輩戰斗過的地方,像‘回家’一樣。”蕭亮忠感慨道。黃躍進則望著遠處的五桂山林海,輕聲說:“我們50后這一輩還能講述前輩的故事,下一輩呢?這條路就是‘樹碑立傳’,讓父輩的革命精神能傳得更遠。”
【視頻出鏡】張倩
【視頻拍攝】黃藝杰
【視頻編輯】劉建滿
【視頻封面】徐璇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