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井號對得上嗎?做好記錄,之后還要做好維護。”8月盛夏的一個下午,中山火炬城建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中山城潤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部門副主管謝勝洲帶著技術人員,對火炬高新區康澤大街一帶的地下管道開展檢查維修。
他掀開井蓋半蹲在地,熟練地將潛望鏡探入窨井,顯示屏上立刻顯現出管道內交錯的污水流向。從會計轉行治水16年,這位51歲的“管道醫生”帶領團隊走遍了火炬高新區檢查地下管網,開展黑臭水體問題溯源,為雨污分流工程做“健康體檢”。今年,他不僅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中山治水英雄”稱號,還被評為中山市第十一屆勞動模范。

“管道檢測不是一錘子買賣”
讀會計出身的謝勝洲2009年入職火炬城建集團,卻意外與污水處理結下不解之緣。“原本在私企做會計,但總想著多學門手藝傍身,就考了電工證。”正是這個看似不經意的決定,讓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轉折。
起初,謝勝洲只負責廠內設備維修。恰逢污水處理廠擴建管網,謝勝洲的業務擴張到了廠外一線。“第一次下井時,里面又悶又熱,井里的味道像臭雞蛋糊在臉上。”負責張家邊片區管網維修的他,常常要鉆進直徑不足1米的管道進行排查工作。“當時工具較為簡陋,只有頭盔、手電筒、安全繩等,多數情況得靠肉眼去看。”
隨著科技發展,潛望鏡、管道機器人的出現與應用,為謝勝洲的管道檢測工作按下了加速鍵。2023年以來,謝勝洲帶領團隊已完成轄區內76個老舊小區和28家機關單位的管網排查整治。同時,他還推廣實施“檢測-排查-建檔-回訪”四步工作法,建立完善了覆蓋火炬高新區地下管網的動態管理檔案,進一步系統地推進雨污分流效果驗證工作。
翻開其中一份檔案,記者看到,位于火炬高新區東鎮二路黎村工業園內的一處廠房,從去年12月至今年1月,經歷了四次管道檢測驗證。其中,僅一處Y03管道就被多次標注:“Y03至Y04沒有連接,圖紙與現場不符”“Y03雨水排向不明”“Y03有不明管接入”……謝勝洲說:“管道檢測不是一錘子買賣,施工單位完工后,我們都會多次反復進行驗證,直到把問題都排除了,才算真正完工。”
追蹤污染源破解“地下迷宮”
除了管道檢測,黑臭水體問題溯源更是極具復雜性的系統工程,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謝勝洲常年深入河涌、小區、企業排查污染源,也漸漸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治水攻堅戰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先不說管道老化,光是農村日益復雜的管網、村民私接的管道,以及各種混接錯接的管道足夠令人頭疼。

“早幾年很多村民在原地重建新農房的時候,都會新建不少管道。直接去疏通是很難進行的,要靠檢測手段去判斷問題要害,找到這個管道接往哪里,這些污染物源頭在哪兒。”謝勝洲說,這時候潛望鏡和管道機器人的幫助就非常大。但很多私接管道粗細不一,設備也時常遇到“無法前進”的困境。“這時,我們就投放示蹤劑。這種藥劑無毒自帶顏色,順著水流向各處管口,這樣就能準確發現管道通往哪里。”在多重科技手段的幫助下,謝勝洲團隊在圖紙上補齊了一條又一條未知管道,明晰了一張又一張地下管網,為后續整改施工提供關鍵依據。
“在村里進行溯源工作時,有遭受過質疑嗎?”面對記者的疑問,謝勝洲笑笑說:“肯定有的。特別是排查到村民家門口,需要進屋里查看的時候,總會有質疑的目光。”這時,謝勝洲就會喊上村委干部,一同上門向村民介紹相關工程,解釋進屋查看的必要性。工程完成后,村民們的態度也從質疑轉變為認可。
如今,謝勝洲團隊還承擔起了防汛工作。“有時候造成內澇除了降雨量過大,也有管徑大小和管道堵塞等原因。”最近經常下雨,謝勝洲也特別關注了天氣預報。“要趕在暴雨來臨前先做好風險點位排查,萬一出現內澇情況,我們也會派出作業車輛到現場處理問題。”
編輯 袁鳳云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