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國香港著名導演高志森回到祖籍地中山,先后探訪、調研石岐高家基一帶及中山影視城,追尋家族印記與影視創作靈感,為家鄉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據悉,此次行程是其繼8月19日亮相第十七屆中山書展并宣布影視工作室落戶中山后的落地行動,不僅是一次聯結鄉情的尋根之旅,更是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影視產業協同發展的生動實踐。
故里重游多感慨:
可以拍一部“高氏《紅樓夢》”
當日上午9時許,高志森抵達石岐高家基小學,隨后深入探訪了周邊街巷。古巷縱深,僑房錯落,青苔攀附在斑駁青石磚上,似在講述過往故事。“我爸爸的童年就是在高家基一帶度過的。可以說,這塊區域眼見方圓都是我們姓高的。”一路上,高志森多次動情提及,此行期望追溯家族的歷史印記。
據其家族口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祖輩曾在此生活,富甲一方,后因抗日戰爭失去一切,家族散落各地,高志森的父親亦就此遠走香港。

“很重要的發現!今天終于找到了家族實實在在的蛛絲馬跡。”在接熊里橫巷,一行人發現了一面“高古香堂自墻”,墻內的百年老宅已荒廢空置許久,這讓高志森尤為興奮。“這面墻就好像劃了條地界,寫有‘高’姓,說明我們家族可能在這里生活過。”高志森坦言,在香港出生長大的他,對于家族輝煌過往的了解僅來自長輩口中的老故事。2004年,他曾隨父親返鄉尋根,卻未能如此深入。“此行把我從長輩那聽來的老故事與現實聯系起來了,讓我對‘我的根在哪’有了更強烈的認識。”高志森感慨,希望有機會深入廢置老宅,進一步挖掘家族歷史,也期盼找到更多失散的中山親人。
“高家的故事也是嶺南乃至中國近百年歷史的縮影。侵略戰爭讓我們民族的無數家庭就此分散,希望年輕人在看到身邊不顯眼的建筑或舊街區時,能多思考中國是如何走到今天、這條路是怎么走來的。”高志森表示,時過境遷,石岐老巷的歷史印痕猶在,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如若確認該區域是家族生活或發跡之處,希望在此打造一部近代版的“高氏《紅樓夢》”,讓家族故事從“老古仔”變為鮮活影像。“如果有機會拍出來,那便是講好廣東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何樂而不為?”他笑言。
影視城里獻良策:
打好“文旅+演藝”招牌
離開高家基后,高志森轉赴中山影視城開展實地調研。在影視基地,他詳細考察場景搭建、技術設備及運營管理情況,與園區負責人就演藝活動及影視拍攝合作、人才培養等議題深入探討。
視頻拍攝:蓋劉寶? ?視頻編輯:林子晴
高志森回憶,多年前參觀中山影視城時,游客不多,配套設施也較簡陋;多年后,因拍攝《從大灣區出發》紀錄片再次到訪,制作精細的拍攝場景令他印象深刻。“這次再來,中山影視城收拾得更為細致,設施也更加齊全了,但仍有可供發揮的空間。”他表示。

調研過程中,高志森結合各景區特色與文化內核,為不同場景“量身定制”了發展建議。針對長安鎮景區武當派,他立足其古樸的建筑風格與武俠文化底蘊,建議排演周末劇場節目,融入經典武俠影視作品的懷舊元素,讓游客沉浸式感受江湖豪情;在羅馬劇場,他建議充分利用專業舞臺設備和出色觀演條件,將其參與創作的粵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搬上舞臺;在英國大教堂景區,他則建議借助典雅西式建筑與草坪寬敞空地,完善燈光、音響、投影等設備,搭建新型演藝空間,在此舉辦高雅音樂演唱會,邀請灣區歌手和交響樂隊演繹經典作品。
“這些景致不應只作為參觀打卡的對象,還可通過策劃多元活動實現活化利用,從而為景區增添更多吸引力。”高志森強調,中山影視城不僅是影視拍攝基地,還應緊抓文旅消費熱點,注重提升景區的互動性,打好“文旅+演藝”的招牌。既要深入挖掘景區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屬性,又要精準把握文旅消費中“體驗感”“情懷感”需求,通過差異化的內容策劃,讓中山影視城的每一處場景都成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回味的文化載體,助力景區實現從“打卡地”到“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升級。
19日,高志森攜新作《嶺南功夫少年》預告做客2025南國書香節中山分會場暨第十七屆中山書展名家講座暨影友見面會。同日,高志森名導工作室正式落戶中山影視城,標志著其正式加入推動大灣區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列。
作為《開心鬼》《家有喜事》《花田喜事》等經典佳作的導演及主創,高志森雖身處香港,卻始終心系桑梓,長期關注并積極推動中山文化建設及粵港澳大灣區影視文化交流。20日實地考察中山影視城后,他亦為中山影視產業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意見。

“中山影視城應在推動中山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帶頭作用。”高志森認為,中山影視城可依托完善的影視拍攝配套設施與充裕空間,開展劇本創作、美術設計、表演技巧等全鏈條影視培訓,培育專業人才,將其打造為特色鮮明的“影視人才培育基地”。同時,可在影視城內開設攝影班,既幫助大眾提升影像創作能力,又能通過專業拍攝精準展現園區景致,助力宣傳推廣。
高志森還建議,為吸引劇組入駐,中山影視城需優化配套服務、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并強化針對性宣傳,通過整理園區場景資料、制作專題推介內容等方式,精準觸達電影、短視頻、電視節目、紀錄片等各類影視創作團隊,讓更多劇組知曉園區場景特色與適配題材。
編輯? 張英?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蘇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