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位于中山三角鎮的火王智能廚電(中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火王廚電”)車間里,工作人員輕觸智能灶屏幕,“油酥花生米模式”啟動,鍋底溫度始終鎖定在175℃,檢測儀上的油煙數值穩定在0.1mg/m3。這家從深圳創新土壤萌芽、在中山制造沃土燎原的“智能之火”正越燃越旺。
火王廚電總經理楊光透露,車間的智能看板實時跳動著供應鏈數據:小欖鎮的五金件、東鳳鎮的玻璃面板、火炬高新區的傳感器……30公里內配齊一臺智能灶的所有“器官”。
這種“深圳研發+中山智造”的協作,讓“基于數字化的智能控制技術”得以快速落地。深圳團隊攻克的“火焰數字化”技術,將火勢轉化為具有15檔精準數值;中山基地則憑借成熟的模具開發能力,把實驗室成果變成量產產品。數據印證效率:企業產品迭代周期縮短40%,今年銷售額逆勢增長超10%,智能化產品占比超60%。“這不是功能疊加,是對廚房邏輯的重構。”企業鑒定委員會主任、重慶大學教授彭世尼坦言,防忘關火自動保護、遠程控火等12項智能功能,助力傳統灶具更新換代。

1992年,深圳寶安的廠房里,第一臺火王廚電旋火灶燃起螺旋形火焰。1996年,這個帶著深圳特區基因的品牌,以單品億元銷售額領跑尚在萌芽的廚電市場。2013年,火王廚電將制造大本營遷至中山三角鎮。“看中的是這里從五金沖壓到整機裝配的完整鏈條。”楊光回憶,中山2000多家廚具配套企業構成的“產業熱帶雨林”,讓模具開發周期從45天壓減至20天,制造成本降低18%。正是這份底氣,支撐火王2015年率先啟動智能轉型,2018年推出行業首款觸屏灶——如同“廚電界的智能手機革命”,徹底淘汰旋鈕操控時代。33年深耕“控火”,該企業已獲得300多項專利,構建起覆蓋灶具、煙機、熱水器等十大品類的智能生態。
楊光表示,深中通道通車后,深圳研發人員每周經深中通道來中山調試產線;緊急物料經“深中組合港”通關,當天即可上線。
在中山,像火王廚電這樣的“深圳延伸故事”還有很多。翠亨新區的粵深·灣區智谷,23家深圳企業在此建起智能家電產業園;黃圃鎮“工改”騰出的土地上,深圳智能家居企業正建設年產500萬臺套的生產基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山承接深圳產業項目投資額同比增42%,智能家電領域占比超六成。
編輯 譚華健 二審 周振捷? 三審 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