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一場題為“珠江三角洲水上居民的歷史與現狀——嶺南疍民歷史與文化漫談”的講座在橫門開漁節現場舉行,這也是市自然資源局主辦的“歷史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系列活動之一。廣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廣東省疍民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吳水田為觀眾梳理了珠江三角洲水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從古至今區域分布、族群來源及發展、生計類型和生活型態的變化。現場,橫門社區的老人家熱情參與互動交流,唱起了他們熟悉的咸水歌,講述了曾經的出海往事。
今年是中山疍民上岸50周年。“疍民”到底是什么族群?吳水田介紹,“疍戶”是舊時對東南沿海一帶水上居民的稱呼。他們以船為家,主要散居在廣東、廣西、福建沿海地帶。根據歷史記載,他們“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業,向受歧視,不列戶籍,不許陸居”“諸疍以艇為家,是曰疍家”。

關于“疍”的來歷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疍(蛋)家人常年以舟為家,舟楫外形酷似蛋殼,漂浮于水面,故被稱為疍(蛋)家。然而疍家人自己的理解是,他們常年在海上與風浪搏斗,處于險惡的生存環境,生命無保障,如同蛋殼般脆弱,故稱為疍家。
對于嶺南疍民的來源,吳水田介紹了幾種主流觀點,包括來自長江流域、來自古代百越后裔及歷代散入江海生活的人群等。他詳解了疍民的生計類型、生活方式、居住空間、飲食、服飾、咸水歌文化等的特性和演變。他介紹,早在宋代,疍民就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工,有“珠蜑(疍)、漁蜑、蠔蜑、木蜑”,即采珍珠、打漁、撈蠔、砍伐木材等,明代之后還有沙田耕作。清朝的多個文獻中都有關于疍民捕撈海產、撈蜆、曬鹽、耕種沙田的記載。不同歷史時期,嶺南疍民居住空間也在發生著變化,從舟居到水棚再到水邊聚落,這里面重要的命運轉折點就是政府從1954年起推動的疍民上岸。

講座現場,南朗街道橫門社區幾位曾經的“疍民”講述了船上的生活方式。社區居民盧有祥介紹船上做飯用風爐,無洗手間,用水有時直接從船頭取。梁帶好即興演唱了一段傳統捕魚題材的咸水歌,曲調婉轉動聽,贏得現場觀眾掌聲不斷。在熱烈氣氛的帶動下,居民黃福桂也分享了自己在上世紀80年代出海打漁的故事。他說,那時他們20人同乘一條船出海,最西能去到廣西北海,時間長的時候一去就是兩個月,吃住都在船上,食物一般是米飯和海產,蔬菜很少,非常辛苦。現場年輕的觀眾也積極參與到互動交流中,不斷鼓勵老人家“唱一段”“講一講”。
觀眾的熱情感染了吳水田,他建議可以把老人家的故事組織起來,寫一部中山疍民的口述史。他表示自己前一天參加了橫門開漁節活動,“中山的開漁節十分接地氣,不搞形式化,居民參與度高,像‘扒禾桶’‘綁蟹’這些活動非常具有水鄉特色。”吳水田不無贊賞地說。
編輯 侯海影?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