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中山市坦洲鎮的廣東三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綠科技”)充滿著年輕朝氣,干凈明亮的辦公室內,隨處可見年輕人的身影。
作為一家集研產銷于一體、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卓越的3D打印材料和配套電子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今年,三綠科技迎來了37名2025屆校招新員工,其中碩士9人,本科28人;研發人員更是100%來自985或211高校碩士畢業,專業方向集中于高分子材料、化學工程與工藝和材料科學與工程。

在采訪中,記者走進研發實驗室、生產線和辦公區,采訪了這群剛從校園走出的年輕人——馬卓然、王東明、劉文杰。他們正專注地投入工作,開啟了作為“培育生”的職業旅程。從吉林長春、遼寧本溪到湖南株洲,他們跨越千里,選擇將人生的第一站錨定在中山、落在三綠科技。這并非偶然,而是中山在穩就業、引人才上的精準發力,是企業對青年才俊的傾心培育,更是這座城市與企業攜手,為優化勞動力結構、支撐高質量發展注入的新鮮血液和蓬勃動能。
引得來:
37顆“新星”落地中山
今年春季,一場由市人社局組織開展的本地優質企業“組團”赴全國高校專項招聘活動,搭建起人才與城市的“鵲橋”。
吉林長春姑娘、武漢大學研究生馬卓然就是在這樣的招聘會上與中山、三綠科技結緣。“我是在校門口遇到了中山市的工作人員,一番簡單交流后,他了解到了我的需求,直接把我帶到了企業的展位。”馬卓然回憶道,這種有政府信任和官方背書的招聘方式,讓她在后續面試、入職過程中更放心、更踏實。與此同時,政府的牽線搭橋,也極大地增強了求職大學生的信心和對平臺的信任。

今年22歲的湖南株洲男孩劉文杰,同樣是在學校招聘會上了解到了三綠科技。作為湖南農業大學的本科生,在今年的春季校園招聘會上,他看到了很多與專業對口的化學和材料類企業前來。“前面其實沒有我特別感興趣的企業,”劉文杰告訴記者,他個人比較喜歡新奇的事物,直到在現場發現了這家企業,了解到國內也有3D打印這個行業,才把簡歷投了出去。“很榮幸收到了三綠的offer,就此與中山這座城市結緣。”劉文杰說。

據三綠科技人力行政副總監胡丹介紹,今年企業重點布局兩大人才招引方向。一是通過校招儲備“后備軍”,累計招錄了37名培育生,分布研發、品牌營銷、供應鏈、人力財務等各個領域,且整體資質比較好,大多來自雙一流的學府;二是通過社招(如BOSS直聘、獵聘等)和內部推薦引進業務發展亟需的技術與管理骨干。目前,已有多位新高管加入,并為企業積極推薦了跨行業人才。
育得好:
三年“育苗”計劃助新人扎根成長
招引只是起點,培育才是留住人才、激發潛能的核心。今年,針對37名培育生,三綠科技精心制定了長達三年的“育苗”計劃。入職后的第一個月是密集的“集訓期”。“從企業使命愿景、發展歷程,到整個3D打印行業的基礎知識,再到初入職場必備的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工具(如PPT制作、高效匯報)培訓,內容非常豐富。”劉文杰感慨道。
據胡丹介紹,集訓結束后,培育生還將經歷本崗深入學習、跨部門輪崗,并配備“二對一”導師制,即部門領導擔任導師、崗位前輩擔任助教,幫助其快速融入與成長。更值得一提的是,培育生的導師,大部分都由總監級管理干部親自擔任,充分體現了企業對人才的重視與厚望。
這種高規格的配置,讓跨專業進入人力資源部的馬卓然倍感鼓舞:“我們是企業的第一屆培育生,看到企業為對這個項目傾注了這么多心血和資源,我們特別感動。”據她介紹,當前,她剛剛結束了為期一個月的脫產培訓,整個內容豐富,希望能在接下來的本崗學習中,盡快熟悉人力資源辦事流程和基礎知識(如薪酬計算),以此為切入點更全面了解企業運轉機制及薪酬績效理念,尋求更多發展和可能。
對于初來乍到的年輕人,工作和生活的適應同樣重要。湖北工業大學碩士王東明初到中山時就遇到了“水土不服”,吃東西肚子會不舒服,是企業的及時關懷讓他倍感溫暖。他表示,這種從專業技能到身心適應的全方位培育體系,有效縮短了畢業生從“校園人”到“企業人”的轉型期,幫助他們快速融入、茁壯成長。當前,王東明已清晰規劃自己的后續工作:半年內熟悉設備操作和過往配方,兩年內能獨立完成配方設計和改進,五年內爭取能研發出特色產品,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留得住:
城市溫情+企業舞臺+政策支撐
吸引人才落地生根,往往需要城市魅力、企業平臺和政策支持的多重保障。中山這座“向海而生,擁抱探索未知”的城市精神,深深打動了馬卓然,“它符合我擁抱市場不確定性、勇立潮頭的個人追求,所以我選擇來到中山。”
劉文杰則對初到時室友的幫助念念不忘,“大家都很溫暖,幫我融入集體。這種人間煙火氣也是加分項。”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三綠科技本身快速發展的3D打印“朝陽賽道”和“以創造者為本”的企業文化,更是吸引年輕人的關鍵磁場。

據胡丹介紹,三綠科技成立于2013年,目前已擁有華東、華南、越南三大生產基地,總面積接近10萬平方米,是全球3D打印耗材生產規模和產值最大的企業之一,產品遠銷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企業的快速發展也為人才提供了更大舞臺,如海外工廠的陸續投產將釋放大量新機遇。此外,在職業發展上,企業設計了縱向晉升與橫向流動的“雙通道”。個人成長方面,則推崇“終身學習”文化,通過《員工進修管理辦法》,最高給予30萬元進修補貼,鼓勵員工深造。
?這種企業內部的留才機制,與中山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形成了強大合力。據胡丹介紹,在青年人才引進方面,企業已有2名新引進博士成功通過申請(獎金待發放);在生活配套服務方面,坦洲鎮人才公寓租賃及子女入學政策已分別收到1份申請。這些舉措直擊人才最關注的經濟補助、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關鍵訴求,形成了多維度、立體化的支持網絡。
編輯? 周振捷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