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拍攝:黃藝杰? ?視頻編輯:劉建滿
8月8日,中山市中山紀念中學(以下簡稱“紀中”)的民國建筑臺階前熱鬧了起來,50多名學子手上晃動著寫滿“祝福語”的手卡,歡迎紀中學子劉海峰載譽歸來,現場洋溢著喜悅的氣氛。
“信息大佬”“紀中驕傲”,是很多學弟學妹們對劉海峰的評價。在信息學競賽圈,他也名聲在外,屢屢獲獎,近日,他更是在第37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作為中國國家隊選手之一斬獲金牌、獲得全球第八名。
在現場,劉海峰向記者分享賽后感受,以及信息競賽之路的成長經驗。多年來不斷闖關的他,最大的學習訣竅是善于思考,“遇到難題不是急著做,而是先想有沒有更聰明的解法。”
“競賽高手”的背后
是興趣+鉆研
劉海峰高高瘦瘦,眼神靈動,開口說話前總是先思考一番,言簡意賅。

記者了解到,本次競賽一共有來自84個國家和地區的330名選手參加。競賽包含兩場比賽,每場比賽中,選手都要在5小時內獨立完成3道題,兩天總共6道,每道題占100分,滿分600分。
經過兩天的對戰,中國代表隊四位選手全部斬獲金牌,包括來自紀中的劉海峰。
“參加這次比賽時,因為賽前已經做了非常多準備,我一直對自己有信心,相信只要不出現重大失誤,應是能獲得比較好的成績。”劉海峰說,在得知拿到金牌時,內心還是比較淡定的。
回顧學習信息學的經歷,他提起了“熱愛”和“興趣”兩個關鍵詞。“我很熱愛信息學這門學科,在小學開始學的時候,一下就喜歡上了。”劉海峰說,剛開始學信息學時,自己的學習進度比較慢,但并沒有因此產生畏難情緒,而是堅持了下來。在上了多次課后,他開始跟上進度,越來越進入狀態。
由于學習效率高,研究和解決問題進度快,在初中時,教練安排他參與相對更高難度的訓練,與更高水平的同學一起學習。
2023年,上高一的他,在廣東省隊選拔賽中勇奪第一名。雖然在全國賽中遭遇挫折,僅獲銀牌,但他并未氣餒,反而越挫越勇,在2024年再次以全省第一名的佳績入選省隊,并在第41屆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以全國第十名的成績斬獲金牌,成功保送清華大學。
今年年初,經過近半年的激烈角逐與層層篩選,他成功入選第37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國國家隊。
談及學習過程是否遇到困難和挑戰,他坦言,現在信息學競賽的出題方式更注重考驗對算法的靈活應用,競爭也比較激烈。“這些對我來說,一開始是有挑戰性的,并沒有做得很好。”他告訴記者,為了應對挑戰,他嚴格執行教練的計劃安排學習,不斷鉆研。
這么多年來,為了學習信息學知識,每年的周末、寒暑假,他都付出了大量時間。在他看來,整個過程是比較辛苦的,“要學好這門課,確實需要花費很多功夫。”
對于未來,他期待在大學進一步了解信息學分支后,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他勉勵同樣熱愛信息學的學弟學妹們,在遇到挫折時,要鼓勵自己能行,努力戰勝,“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很重要。”
教練評價:
遇到難題時
他總是先想有無更聰明的解法
“劉海峰有個特點,在遇到難題時,他不是急著做,而是先想有沒有更聰明的解法。”這么多年來,一直教導劉海峰的紀中信息學競賽總教練熊超評價道,“這種愛動腦筋、追求最優解的性格,是他的優勢。”

在熊超看來,信息學是計算機程序代碼加上算法的學習內容,在中學里是訓練學生擁有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之一。“目前人工智能的核心本質,就是信息學里所研究的算法。”他提到。
熊超認為,信息學競賽教會學子們的,不光是寫代碼,更重要的是遇到困難不放棄、一步一步解決問題的韌勁,“這種品質走到哪都能用得上。”
對于其他想學信息學競賽的學子和家長,有什么建議?熊超表示,建議孩子們先培養興趣,學有余力且對信息學有純粹的興趣愛好,不要一開始就想著要解學多深多難的題,不要與他人比較學習成績,而是比學習的心態、學習方法、積極性等。
“建議家長不要功利,不要以升學、獲得大獎的目的來讓孩子學信息學,而是要認識到,學習信息學對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鍛煉,這些能力是終身受益的。”熊超表示。
中山紀中:
立體構建貫通培養模式
記者了解到,自2007年紀中學子陳啟峰以世界第八名的成績勇奪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填補了廣東省信息學國際競賽金牌的空白后,2017年紀中學子楊家齊獲得該比賽銀牌,2019年紀中學子高嘉煊再度摘金。劉海峰本次獲獎,是紀中學子取得的第3枚該競賽金牌。
中山紀念中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梁世鋒表示,紀中的信息學競賽工作開展20多年來,立體構建獨具區域特色的貫通培養模式,搭建結構合理的教練隊伍發展平臺,助力信息學競賽育人效果和競賽成績穩居廣東省前列。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多維度構成和連續性教育,學校構建了完善的教育鏈條和課程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學興趣。”梁世鋒說。

“現在能看到,學生們的信息學競賽成績不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并非只專攻這個學科,而是同步重視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交流能力等。”梁世鋒說,接下來,學校將繼續加強學生團隊建設、交流互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包括語言表達、合作能力等,構建寬基礎、更優質的課程體系。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朱暉? ?三審 陳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