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這盆綠蘿托盤積水3天就能孳生蚊子,我幫您倒掉水。”8月8日,大涌鎮嵐田社區第二網格小組第4次“掃樓”行動來到大嵐中心街6號,黨總支書記李錦歡帶著黨員志愿者逐戶排查,向小區居民宣傳防蚊滅蚊知識。自基孔肯雅熱防控戰打響以來,這樣精細到戶的場景,每天都在大涌鎮的11個村(社區)上演。

連日來,大涌鎮通過聯防聯控、健康監測、科學消殺等措施,筑牢防御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雙屏障”。統計數據顯示,7月29日以來,大涌鎮已累計排查宣傳超4.1萬戶,動員市鎮村黨員、群眾7900余人次參與,共清理蚊媒孳生地1.5萬余處,清除衛生黑點和死角440余處,處理易孳生蚊蟲的生活垃圾約80噸。
科技賦能
精準清理無死角
8月8日上午10點左右,伴隨著螺旋翼的嗡嗡聲,一架搭載紅外熱成像與AI圖像識別系統的工業無人機在大涌鎮城鄉建設服務中心前騰空而起,按照規定路線對一處閑置圍蔽空地進行消殺作業。
此次行動由市衛生健康局大涌分局、大涌鎮農業農村局聯合中山市鵬興聯合社開展。
記者現場看到,無人機在高空巡查,精準鎖定“隱形蚊患”,短短半個小時,無人機便完成了對這塊約52畝閑置空地的全面消殺。

市衛生健康局大涌分局局長何梓堅在一旁協調指導時表示:“原本需要三四十人一天完成的工作量,現在無人機不到30分鐘完成,不但提高了滅蚊效率,還讓治理更加精準。”
鵬興聯合社社長陳宜偉忙得汗水早已浸濕了衣服,他感慨道:“靠人工排查和消殺,總會有死角,現在無人機一飛,省時省力又高效。”當前正值農忙季節,聯合社騰出部分人手與政府部門合作開展防疫消殺工作,為蚊媒傳染病防控提供新模式。
記者了解到,為提升蚊媒消殺能力,大涌鎮整合鎮村專業消殺隊、村(社區)第三方消殺隊和消防員等多方力量,組建了44人的鎮、村蚊媒消殺“平急兩用”隊伍。他們配備47臺消殺器械,儲備各類消殺藥物750公斤,先后組織鎮消防預備役官兵、鎮村愛衛業務骨干及第三方消殺隊開展蚊媒消殺技能培訓,重點對疫點、學校、托幼機構、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進行噴藥滅蚊工作。
在南文社區南興花園住宅小區,消殺隊隊員譚超手提噴霧機對準小區下水道、公共綠化、地下車庫等開展覆蓋式噴殺。“每天清晨和傍晚是蚊子出沒高峰期,也是消殺蚊子的最佳時間,我們消殺隊分組2人,每天要開展兩輪消殺。”譚超告訴記者,消殺人員上崗前要統一接受藥物濃度配比、噴藥角度、安全防護等方面的專業培訓。除集中消殺外,他們還配合入戶宣傳,引導小區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防蚊滅蚊意識。

無人機與消殺隊伍的協同作業,構建了一個立體的滅蚊網絡。自7月28日以來,大涌鎮已累計完成87萬平方米的消殺面積。
創新網格管理
切斷傳播鏈
防范蚊媒傳染病,不僅要行動,更要錨定靶點,快速切斷疫情傳播鏈。大涌鎮創新網格管理機制,將全鎮11個村(社區)細分為200多個責任網格,統籌配備村(社區)、駐村工作組干部、上級支援志愿者組成“三人小組”,通過“廣泛宣傳、及早發動、精準防控、重點排查”,進行風險圈精準管控。
市衛生健康局大涌分局利用信息化技術,以嵐田社區為試點,通過微信小程序制作“入戶登記表”。記者看到,網格小組工作人員開展入戶管理登記、翻盤倒罐時,指尖“點一點”就能在小程序上實時錄入每戶的詳細情況,包括用戶名、地址、是否有水生植物托盤、蓄水桶、天臺狀況、紗窗安裝和周邊衛生死角等6個關鍵檢查點。小程序后臺迅速生成入戶總臺賬,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網格小組成員按照“高中低”風險,對戶實施分類施策,確保不漏一戶。

“阿叔,記得每天傍晚6點點蚊香,今天再給您派發一盒。”11點多,大涌鎮嵐田社區網格小組人員走村入戶逐戶調查走訪,派發宣傳單,并查看屋內是否存在積水,杜絕蚊蟲孳生。

“我們社區共1200多戶,被劃分為6個網格小組,每個小組負責約200戶。”嵐田黨總支書記李錦歡介紹道,每完成一戶的走訪,網格員都會及時在微信小程序更新信息。經過第一輪第二輪的全覆蓋調查后,后面幾輪的入戶調查工作更有針對性,進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
“8月1日起,我們每天還對11個村(社區)開展動態BI監測(伊蚊幼蟲密度監測)工作。”市衛生健康局大涌分局局長何梓堅說道,目前已累計出動190多人次,入戶5600多戶次,監測結果及時反饋到各村(社區),指導科學防控。

這場全鎮上下的“清積水、滅蚊蟲、防叮咬”行動,得到群眾的積極響應和配合。嵐田社區簡西攝影室的謝小姐表示:“社區工作人員每天巡查宣傳,我們也要積極參與,只有環境變好了,蚊子才會無處藏身。”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朱暉 三審 吳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