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培育愛農民、懂鄉村、會經營的青年興鄉人才,2025年7月15日至18日,由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騰訊公司、中國農業大學聯合主辦,共青團中山市委員會承辦的廣東“百千萬工程”青年興鄉培育計劃千人創客(中山、河源、惠州、潮州)片區標桿班在中山市委黨校舉辦。來自四地的130名青年興鄉代表齊聚偉人故里,通過“理論+考察+沙龍+共創”多維學習方式,共探鄉村振興創新路徑。

理論政策筑基
數字科技賦能
本次培訓班注重思想引領與能力提升,構建系統化的理論課程體系。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曾小龍副教授深入解讀“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的鄉村創業政策與選品策略,為學員把握政策紅利、找準市場定位提供指引。華南理工大學電子商務系祁明教授則聚焦前沿技術,剖析AI與數字技術在鄉村產業升級、品牌運營中的創新應用,激發學員用科技撬動鄉村發展的新思路。廣東省團校(廣東青年政治學院)教務科研部部長李凌鷗副教授結合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系統闡述廣東推進青年下鄉返鄉興鄉的實踐路徑與方法論,引導學員將宏觀戰略轉化為本土化行動方案。
線下階段結束后,學員將于7月21日至27日通過線上平臺繼續深化學習。高質量師資與兼具針對性、時效性的課程體系,有力賦能興鄉青年提升理論素養、創新模式方法,支持青年返鄉創業奮斗“百千萬工程”。

四地學員共創
激蕩青春智慧
本次培訓班廣泛覆蓋四地返鄉創業青年、村莊合作社青年骨干、非遺傳承人、鄉村振興志愿者等領域興鄉青年。為加強各地興鄉青年交流共創,培訓特別設置“興鄉青年經驗分享”交流沙龍,搭建跨區域交流平臺。潮州非遺傳承人沈銳智展示大鑼鼓文化活態傳承,惠州鄉野計劃執行董事朱靜分享文旅品牌打造心得,河源鄉村干部鄒映玲以“番薯干最佳!”詮釋農產品價值升級,中山三角鎮漁業協會秘書長黃卓然揭秘“生魚變熟魚”品牌賦能路徑等。8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青年代表通過案例碰撞思維,推動四地資源聯動。
結業儀式上,學員分組進行興鄉青年優品品牌共創主題成果匯報,涵蓋未來農業、非遺文旅融合、農產品開發推廣、鄉村數字化運營等方向,涌現出多個具備區域合作落地潛力的青年興鄉共創項目。


興鄉青年學員作經驗交流、品牌共創主題分享
深植灣區沃土
解碼中山經驗
作為承辦地,中山充分發揮“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的示范效應。全體學員深度走訪南朗街道崖口村,學習其通過拍攝鄉村宣傳片、打造富硒大米品牌、發展集裝箱風情街與海鮮經濟帶實現三產融合的“六個一”經驗。在沙溪鎮圣獅村,探索節慶文化活化與國資帶動村集體增收的“家門口經濟”模式。在南區街道曹邊村,調研僑房活化的創新實踐,見證百年僑校變身四時造物書院、老宅新生為窯烤面包工坊,依托文圍巷僑房打造港澳青年創業基地。以鮮活的本土案例,為青年興鄉提供“可觸摸、可轉化”的實踐樣本。
此外,學員們也先后走訪佛山市紫南村、珠海市木頭沖村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百千萬工程”典型鄉村開展考察學習。

興鄉青年學員分路線到“百千萬工程”典型村考察學習
本次培訓是廣東“百千萬工程”青年興鄉培育計劃的關鍵一環,有效激發青年“知鄉、愛鄉、興鄉”熱情,未來將持續深化培育機制,推動興鄉青年創客成為“百千萬工程”的生力軍。同時,團中山市委也將持續搭建各區域興鄉青年合作橋梁,推動培訓共創成果落地,強化興鄉青年人才儲備,助力興鄉青年共創發展,做好興鄉青年典型宣傳,支持興鄉青年帶著政策紅利、技術工具與共創經驗,入鎮下村書寫鄉村振興的青春篇章,為“百千萬工程”注入青春動能。
據悉,2023年12月,團省委、騰訊公司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發起廣東“百千萬工程”青年興鄉培育計劃,為返鄉興鄉青年提供系統性培訓和創業項目孵化支持。為進一步夯實培育計劃成果,2024年9月由團省委、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共同發布成立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興鄉青年專項扶持基金,首期規模1000萬元。目前已經有6萬人參與廣東“百千萬工程”青年興鄉培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