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數據勾勒出中山現代產業體系的強勁脈動:中山R&D投入強度躍居全省第五,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覆蓋率達86.1%,排珠三角第一;2025年以來,全市共有簽約項目471個,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項目135個,投資額占總體比例達42%……
今年以來,中山緊扣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目標,以“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主線,密集出臺政策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從頂層設計到精準施策,一系列“組合拳”持續發力,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賽道上加速奔跑,交出了一份兼具速度與質量的中期答卷。
新賽道:
十大艦隊領航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迭代,中山正通過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現代產業“四梁八柱”。近年來,中山加快打造新時代現代產業集群“十大艦隊”,著力構建“4+6”現代產業集群發展格局,集中優勢資源力量培育壯大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布局低空經濟產業新賽道,以新動能促進新發展。
作為新時代中山現代產業集群“十大艦隊”的四大引領產業之一,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目前聚集相關企業600多家,涌現出中山康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方生物”)、中智藥業、樂心醫療、九州通醫藥(廣東)等知名企業。今年以來,龍頭企業康方生物表現搶眼。康方生物自主研發的依沃西單抗于2025年4月在中國獲批上市。此前,依沃西單抗在2024年的“頭對頭”臨床試驗中擊敗了“藥王”Keytruda。
今年7月4日,康方生物宣布自主研發成果再迎新收獲——首個雙抗ADC藥物AK146D1(Trop2/Nectin4ADC),治療晚期實體瘤的Ia期臨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試者入組。AK146D1是康方生物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雙抗ADC藥物。目前,該藥已成功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澳大利亞藥品管理局(TGA)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開展臨床試驗。
記者從康方生物了解到,截至目前,康方生物已開發了50個以上用于治療腫瘤、自身免疫、炎癥、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創新候選藥物,24個候選藥已進入臨床(包括15個雙抗/多抗/雙抗ADC),7個新藥已在商業化銷售(含1個已在美國獲批),2個新藥2個適應證的上市申請處于審評審批階段。

近年來,中山高度重視創新藥物研發,截至目前,生物醫藥領域研發投入約30億元,全市共有100多條新藥在研管線,40多個1類新藥在臨床試驗中(或獲得臨床批件);超過190個醫療器械在研管線,目前中山擁有自主研發并上市的1類新藥7個、仿制藥1165個,三類醫療器械60個、二類醫療器械678個,為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夯實基礎。
除了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在低空經濟領域方面,中山也在進一步布局當中。目前全市共有31家企業進入低空經濟領域。頭部企業福昆航空躋身國內工業級無人機行業第一梯隊,誠進科技已在全市部署超50套智能機巢,實施“無人機智能機庫+高位監控+低空無人系統數據管理平臺”空中巡查新模式。
中山還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聚焦新能源產業,積極發展氫能產業和新型儲能產業,強化與香港、深圳等城市綠色能源合作,加快形成“風、光、氫、核、儲”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新智造:
數字工廠蝶變
中山始終將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作為推動產業變革的核心抓手,持續加大政策與資源投入。2024年10月,中山以智能家居行業入選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通過構建完善的政策體系與工作機制,正帶動更多傳統制造業企業踏上“智改數轉”新賽道。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底,中山累計推動4352家規上工業企業在關鍵環節實行數字化轉型,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73家,亮眼數字的背后,正是中山制造業從“傳統生產”到“智能智造”,從“單點突破”到“全鏈協同”的生動縮影。
近日,記者走進鴻利達精密組件(中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利達)產品展示區看到,嬰兒奶嘴、液態硅手機殼、運動相機外殼、汽車雨刷等各類塑膠制品有序陳列,展品旁配套陳列的生產模具,訴說著企業從傳統模具加工起步到數字化生產的發展歷程。“鴻利達自2018年開始進行數字化轉型,通過點、線、面對生產制造流程進行數字化升級。”鴻利達首席運營官陳祥表示,鴻利達堅持自主研發數字化管理系統,既不用擔心不同系統間數據轉換的問題,同時也確保了系統與生產流程的相匹配。

在鴻利達的智能車間,數字化管理系統正發揮著“神經中樞”的作用,從投料、加工、組裝,到檢測、分揀、包裝,全流程實現自動化運轉,還能借助自動化設備與AGV智能物流系統的互聯互通,原材料運輸至成品入庫的全鏈條無需人工干預,而自動排產系統則基于歷史數據自動匹配最優生產方案,讓生產靈活性與效率大幅提升。“以生產線上的模具為例,系統會根據產品需求和歷史數據,智能調度模具滿足生產需求,同時也會優先為良品率高的模具排產,確保效率和質量最大化。”陳祥舉例說。
在優化企業內部生產效率的同時,鴻利達也積極將數字化系統推廣至供應鏈上下游,實現供應商、生產商、客戶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協同作業。數字化管理系統可以將兩周內的訂單需求同步到供應商的系統,讓供應商依據企業生產計劃提前備料,確保供應鏈無縫對接。
今年5月鴻利達攜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獲知名管理咨詢集團瑞歐盈-埃非索(ROI-EFESO)評“2024年度工業4.0中國獎-智能工廠獎”。據悉,經過近年來一系列轉型升級,鴻利達數字化裝備占比已超95%、聯網率達100%、替代人力達30萬小時/年,提升人均產值257%,成為傳統產業轉型的標桿。
數字化轉型催生集群效應。近年來,中山市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家電、高端裝備等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還有生物醫藥、新能源、光電光學、燈飾照明等8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擁有3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18個省級科技專業鎮。2024年,中山市入選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城市。其中,智能家電、小欖智能鎖具分別入選中國百強產業集群、全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新技術:
鏈主企業攻堅
在傳統產業“智改數轉”的同時,中山也涌現出一批深耕自動化領域的企業,以技術突破帶動行業升級。近日,2025年廣東省“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案例名單(第一批)公布,中山企業廣東恒鑫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鑫智能”),憑借家電產品柔性智能裝配項目成功入選。
恒鑫智能自主研發的數字化高效柔性產線,基于機器視覺的快速識別與精準定位,可在0.1秒內完成300多個零部件的三維建模與抓取路徑規劃,使產線切換效率提升30%。該技術通過國家級鑒定,整體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獲得7項發明專利與4項軟件著作權。在新能源鋰電池賽道,恒鑫智能推出圓柱電池全流程自動化產線,采用自主研發的“多軸協作機器人+激光焊接”技術,實現電芯卷繞、烘烤、注液等全工序無人化生產,將電池生產良率提升至99.5%,用工成本降低80%,產能提升30%。
“通過持續研發投入,企業將曾被行業認為不可能用機器替代人工的復雜工序逐一攻克,實現自動化生產,效率提升超40%。”恒鑫智能董事長羅躦表示,恒鑫智能深耕智能裝備制造領域二十余年經驗,在家電自動化生產線領域填補國內技術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恒鑫智能自主打造的“智能工廠裝備集成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已成為廣東省級智能制造公共技術支撐平臺。目前,恒鑫智能擁有200多項發明專利,構建起覆蓋家電、汽車、新能源等多領域的智能產線生態,服務多家知名家電企業,推動產業升級與變革。
新機制:
政策“組合拳”促發展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離不開制度創新的堅實支撐。今年以來,中山以密集政策“組合拳”搭建協同生態,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掃清障礙。2月6日,中山召開新春第一會——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聚焦新能源、光電光學、生物醫藥三大產業以及專精特新企業,出臺“3+1”政策體系共40條具體政策措施,吹響中山“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號角。
緊隨其后,市政府“一號文”《中山市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山市進一步推動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的若干政策措施》《為中山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等相繼出臺,形成多領域的政策矩陣,精準靶向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在系列政策推動下,中山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一手抓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支持傳統制造業“智改數轉”,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率排名珠三角第一;一手抓新質生產力培育,R&D經費投入連續兩年增長超20%,培育壯大生物醫藥、光電光學、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引資新簽約項目投資額連續兩年超千億元,工業技改投資連續20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把政策效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勢能。
深中通道通車一年來,3100萬輛次的車流量背后,是中山對跨區域資源的主動承接——通過“深圳總部+中山基地”“深圳鏈主+中山配套”“深圳研發+中山轉化”等產業合作新模式,加速融入灣區創新網絡。
今年6月發布的《中山市產業科技升級改革行動方案》提出,力爭到2027年,中山十大現代產業集群工業產值突破10000億元,培育4到5個超千億級產業集群,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基本全覆蓋,具有中山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逐步完善。
策劃/統籌 吳森林 付陳陳
編輯 譚華健?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