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探訪中山市沙溪鎮云漢小學(以下簡稱“云漢小學”)。下午4時許,綜合樓3樓的美術室里,揉搓、按壓聲交織,四(1)班的學生阮雅琳正用搟面杖將軟陶壓成薄片,指尖翻飛間,一塊彩色軟陶泥逐漸勾勒出舞獅頭的雛形。這是該校軟陶社團的日常一幕,也是學校將隆都文化與現代美育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

從自然教育到隆都文化傳承
2019年,一場市級軟陶彩塑培訓讓云漢小學美術教師張美寶找到了校園美育的新路。通過常規美術課和社團活動,彩塑特色教學在云漢小學逐步鋪開。“軟陶是很有趣的一種材質,柔軟而可塑萬物。從平面到立體的創作過程,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這些對美育有很大幫助。”張美寶向記者介紹引進軟陶彩塑教學的初衷。

彼時,云漢小學作為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開始探索軟陶創作與自然教育的結合。2020年,張美寶帶領團隊組建的“自然教育視野下小學軟陶創意教學實踐探究”課題不僅獲市級立項,更在四年后捧回廣東省創新成果獎三等獎。課上,孩子們會觀察校園里的樹木生靈,將動植物的形態、色彩用軟陶重現;會深入了解節氣物候,讓春華秋實、夏雨冬雪在作品中生動上演。“云間小舍”、香山岐水、祖國河山,都是他們彩塑的靈感來源。

“順應學校‘自然教育’的辦學理念,起初我們帶領學生用軟陶捏塑動植物、節氣、氣象等自然事物。后來發現,在捏制家鄉的龍獅鳳鶴、煎堆角仔時,孩子們收獲了不一般的滿足感。”張美寶指著展柜上一組九大簋造型的軟陶作品介紹道,這組還原沙溪傳統宴席的作品,連香芋扣肉的層次和紋理都清晰可辨。

隨著2022年新課標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強調,云漢小學的彩塑特色教學也悄然轉向。學校深挖隆都文化,將龍獅鳳鶴、四月八巡游、沙溪美食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軟陶彩塑教學。2024年,張美寶申報的《新課標下隆都文化融入小學彩塑教學的實踐研究》成功入選年度市級青年課題。時至今日,美術室的展柜上已經擺滿了學生創作的頗具地域特色的軟陶彩塑作品,一組組造型各異的舞獅頭尤為醒目——鬃毛以修剪技法呈現層次感,冷暖色陶泥碰撞拼貼,東方醒獅雙目有神,威風凜凜,活靈活現。

從技法傳授到文化浸潤
“舞獅頭的眼睛部分我們可以做得圓而大,用不同色彩打造出分明的層次,可以用冷暖色對比,也可以用鄰近色搭配,要適當地在基礎框架上增添自己的創意。”社團課上,張美寶借助教學視頻演示著軟陶舞獅頭的塑形技巧。學生們圍坐在工作臺前,一絲不茍,屏氣凝神,手中的彩色陶泥在“捏、搓、揉、切、戳、混”中逐漸成形。

課程過半,阮雅琳的軟陶創作進行到細節修整,這是她第二次制作半立體舞獅頭,作為新嘗試,她在自己舞獅頭作品的雙目上下都裝飾了獨特的白色鬃毛。“這樣,醒獅的眼睛會在色彩對比下顯得更有氣勢!”她表示,做軟陶彩塑一樣得用“繡花功夫”,一邊說,手頭的精細活兒也一刻不怠慢。

在本學期,每周一下午4點到5點40分是孩子們盡情創作的軟陶社團時間。張美寶介紹,自己的課程設計遵循“認知-體驗-創造”的邏輯:每節課的前半部分,她都會借助精美的PPT為學生講述與作品相關的文化背景。明末清初驅邪的舞龍習俗、圣獅村的“洗街”儀式、九大簋宴席的禮儀講究、茶果煎堆欒樨餅的傳統美味、甚至象征“村BA”總冠軍榮譽的冠軍牛……這些,讓一塊又一塊陶泥成為隆都文化記憶的載體。

“我們希望通過軟陶彩塑這一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探尋家鄉文化底蘊。在親手創作的過程中,他們既能以具象化的藝術表達傳遞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又能潛移默化地了解和傳承隆都文化。”張美寶表示。
六(4)班的陳梓茵是軟陶作品《隆都美食九大簋》的作者,她透露,自己的創作源于對家鄉文化的追溯和熱愛。“隆都九大簋傳統烹飪技藝是中山市級非遺。起初我對這一本土美食文化并不熟悉,經課堂講解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制作過程中,我會請教家人長輩,上網查閱菜式外觀,仔細對照、反復修改,最終完成了作品。”在向記者介紹時,梓茵臉上滿是自豪。

課堂接近尾聲,孩子們興奮地圍在一塊兒,展示各自創作的、形態各異的舞獅頭。不久后,這些舞獅頭陶坯將被送入烤箱,帶著匠心童趣和鄉土文化的溫度,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續寫云漢小學的美育新篇。

編輯 余曉霖 ?二審 陳彥 ?三審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