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伊始,中山市中青年干部培訓班跨越珠江口兩岸,在深圳、江門、珠海三地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跨市考察研學。這場由市委組織部與市委黨校聯合策劃的“沉浸式”學習之旅,是為培訓班精心設置的課程,以“他山之石”為鏡,聚焦創新驅動、文旅融合、區域協同三大命題,通過在教學中實地探訪、深度交流,積極向先進經驗“取經”,奮力實現“以開放之姿學先進,以改革之志謀突破”,為中山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對標深圳:
學創新思維,踐發展部署
市委書記郭文海曾多次強調,中山要動員全市上下全面對接、學習、擁抱深圳等珠江口東岸城市,大興以上率下之風、主動學習之風、調查研究之風、務實實干之風、改革創新之風、團結奮斗之風、擔當作為之風、勤政廉潔之風,讓“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成為全市干部群眾企業家普遍的自覺。本次培訓班將考察研學首站選在深圳,正是響應此。
全面擁抱深圳、向深圳學習,是中山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力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推動中山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推動干部隊伍解放思想、提升能力素質、拓寬視野格局的現實需要。這幾年來,到深圳“N顧茅廬”“上門取經”,“集中培訓+業務交流”成為中山干部打開工作思路、推動工作的重要方式。
2025年中山市中青年干部培訓班的學員們走進深圳前海手繪科技與騰訊公司,感受科技與文化碰撞出的創新火花。在深圳前海手繪科技(來畫)公司,學員們深入了解AI動畫制作、數字形象IP開發等前沿技術如何賦能傳統文創產業。通過城市動畫設計等案例,企業將城市文化轉化為IP資產,打造“工具+內容+服務”的生態模式,實現創作效率與商業價值的雙重躍升,令學員何子溢感慨道:“來畫的平臺化運營與青年創客孵化機制,恰是中山培育創新生態的破題關鍵?!?/p>
騰訊濱海大廈的展廳以“技術+場景”的融合實踐令一眾學員震撼,尤其數字政務、工業互聯等場景的實操展示,生動呈現了科技對社會治理和產業升級的深度變革,讓學員陳達鵬深受啟發:“中山可立足制造業根基,借鑒騰訊生態化思維,加速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
考察江門:
借僑鄉經驗,促鄉村振興
對于沒有縣(區)的中山而言,鎮村就是“百千萬工程”實施的主戰場。如何因地制宜用好鄉村資源,成為中山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入實的破題關鍵。帶著這一“命題”,培訓班走進了江門。
江門開平蜆岡鎮的百年碉樓間,中山干部探尋“僑心回歸”與鄉村振興的融合密碼。古樟樹公園將人大元素融入自然景觀,黃氏宗祠以《狂飆》取景地煥發新生,中堅樓僑心廣場則通過碉樓活化講述華僑故事。塘口社區的實踐更令人耳目一新:通過“舊建筑改造+新業態植入”,百年僑房、廢棄糧倉變身創業空間,吸引海外和港澳青年投資落戶,也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塘口優品”品牌展銷中心整合特色農產品資源,打好“僑”牌,將僑鄉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設計,借助電商平臺拓展市場,推動土特產向“文旅伴手禮”轉型。
江門之行,令學員們深刻認識到中山的廣闊鄉村同樣大有可為:從橫向來看,中山擁有曹邊村等一批美麗僑村,以及五桂山客家文化、翠亨村紅色資源等獨特稟賦,更是涌現出“旗溪創谷”“畫家村”等遠近聞名的鄉村品牌;從縱向來看,中山擁有旅居全球的華僑及港澳臺鄉親近百萬人。中山也完全可以利用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與力量探索“僑文化活化”“文旅雙創孵化”“鄉村利益聯結機制”的創新路徑,讓歷史文脈成為“百千萬工程”與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取經珠海:
悟規劃理念,助區域協調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與周邊城市實現優勢互補,是中山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題中之義,也是中山建設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的發展之要。珠海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市規劃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可為中山提供有益參考。因此,珠海也成為了培訓班的“取經”城市。
站在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55公里的“巨龍”橫臥伶仃洋,往來車輛高效邊檢通關,讓學員們切身感受到這座“國之重器”的非凡魅力。而在珠海規劃展覽館,珠海城市規劃建設的經驗做法揭示了城市進化的方法論,交通網絡、產業布局、生態保護規劃等的同頻共振正推動珠海實現以港珠澳大橋為紐帶,深化與港澳合作,助力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通過制度創新重塑城市建設、產業布局、民生服務等發展質效,加速帶動琴澳一體化進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從優化產業布局涌現的“澳門資本+國際技術+橫琴載體”產業合作新模式,到創新治理模式帶來的文化、醫療、教育等一體化公共服務,珠海的實踐,讓學員們對“規則銜接如何賦能區域協同”有了具象認知,紛紛表示將立足中山實際,將政策靈活化、產業精準化、民生便利化、城市智能化融入到中山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工作中,以“中山所長”服務“大灣區所需”。
“走出去”學經驗,是為了更好地“引進來”謀發展。深中通道貫通珠江口東西岸的物理空間,更連接著思想的通衢。當深圳的創新火種、江門的文化密碼、珠海的協同理念匯入中山這片改革創新的熱土,這場跨越三城的研學課已然播下“轉作風、再出發、開新局”的希望之種。它們將激勵學員們帶著“他山之石”的智慧,以青春動能投身中山火熱發展實踐,在“百千萬工程”的田野上、在制造業升級的車間里、在僑鄉振興的阡陌間,生長為中山高質量發展的參天樹林。
編輯 譚華健 二審 周振捷 ? 三審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