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回收和“無廢”理念要如何在校園中推行?不止于目之所及校園里有序擺放的二色垃圾桶、四色垃圾桶,主題班會課上逐條列出的環保知識,走廊一隅鮮明的垃圾分類標識和“無廢”宣傳欄,中山市五桂山桂南學校(以下簡稱“桂南學?!保┻€找到了一條與童趣契合的、春風化雨的藝術之路。6月5日,記者走進桂南學校,看分類回收和“無廢”理念如何在校園里開出藝術的、童稚的、獨具特色的花。
環保再生:軟塑料化身“生態磚”桌椅
在桂南學校的“大地農場”的后院,記者看到用編制袋大捆大捆收集起來的塑料瓶子。桂南學校黨支部書記許安杰介紹,這是一種名為“生態磚”的自制環保材料——將干燥廢棄的塑料袋、塑料制品等大自然難以降解的軟塑料垃圾塞進塑料瓶中,壓實壓緊達到一定的堅固程度,這個裝滿垃圾的塑料瓶便成了環創作品的絕佳材料。

一旁正是桂南學校學生親手制作的“生態磚”桌椅套組。一個個填滿軟塑料垃圾的礦泉水瓶被整齊排列,捆綁版拼搭成沙發椅和獨柱圓桌形狀,甚至在桌子的底托、桌柱和桌面的處理上,還還原了中國傳統工藝中的榫卯結構。再鋪上藍色扎染的桌布,一套環保、別致又獨具藝術氣息的桌椅就誕生了。下午3時許,正上著勞動課的孩子,不時滿懷新奇地前來圍觀,忍不住坐上去試試沙發結不結實,桌子的高度是否得當。

許安杰表示,作為學科聯動、勞育美育銜接的一部分,學校前兩年發動了“生態磚”收集、制作和應用的環保行動,定期組織學生收集塑料瓶、廢棄塑料袋等垃圾進行分類回收,通過勞動課上動手制作“生態磚”,美術課上藝術創作再利用,實現軟塑料垃圾的“重生”。既讓孩子們在藝術的熏陶下更好地咀嚼、消化環保的理念,又能夠盡己所能減少“白色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

好奇心驅使下,記者親自體驗“試坐”,發現這由“生態磚”搭就的沙發椅承受一名成年人的重量仍綽綽有余。一個又一個“生態磚”所承載的,不僅是人的重量,藝術的分量,更是孩子們守護綠水青山的質樸責任感。
指尖生花:廢物利用實現藝術轉身
廢紙和碎布繪就的藝術畫、樹枝和雪糕棍搭成的小木屋、牛奶盒和舊紙箱制作的氣派游龍……桂南學校的民間工藝工作室和民間美術工作室里,擺滿了孩子們的美術作品,每一件都稚拙、滿是童氣、天馬行空。在這里,在地材料被運用得淋漓盡致,分類回收和“無廢”理念被貫徹到藝術的肌理和骨骼。

在桂南學校,學生每周都有美術課堂,逢周二、周四的下午第二節晚托,則是美術興趣班,美育已融入教學日常。在同學們上美術課的工作室里,隨處可見在地與環保的痕跡——廢舊報紙將鐵質展示架包裹,將工業主義的銳光轉化為藝術人文的溫暖;大小紙碎、報紙團、木條竹簽、墨水耗盡油漆筆……各類回收物被有條有理地分類收納在不同的盒子里;顏料蓋作分裝容器、白乳膠桶亦可是洗筆筒,各種材料在“上節課到下節課”的循環使用中,不斷刷新自己的價值和使命,在孩子們的指尖實現藝術的華麗轉身。

“一開始,我們會通過采購獲得美術創作的材料,后來我們意識到,這是不對的。其實垃圾是用錯地方的資源,于是我們開始鼓勵學生從在地資源中挖掘素材,通過分類、回收、再利用獲取素材。我們想告訴學生:沒有材料沒關系,大自然到處都是,樹枝、樹葉也可以成就藝術;一節課、一個工作室產生的廢紙,去到下一節課、另外一個工作室,它便又是新的材料?!痹S安杰介紹道。正如民間工藝工作室外墻介紹語中提到的,正是環保理念和匠心童氣,才使“物料”變成“物件”,把“平凡”轉換成“傳奇”。

在工作室外的藝術走廊,同樣展示著孩子們環保與藝術共生的作品,有舊書頁裝飾的舞會假面,有棉團破布繪制的抽象畫,還有廢紙漿糊出的眾生相。其中,一幅名為《夜色下的環衛工人》的綜合材料畫作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畫中,黑夜背景下,環衛工人正清掃街道,橘色的工作服格外亮眼。他們所清掃的垃圾,正由畫外的酸奶包裝袋、報紙舊書本,一次性筷子、商品塑封膜構成。垃圾仍作垃圾,垃圾卻不再是垃圾,至此形成了閉環——畫里,垃圾在環衛工人的清潔、分類、運送下有所歸處;畫外,垃圾在孩子們的分類、回收、再利用中擁有了藝術的新生。

這幅畫的作者、桂南學校603班鐘琦瑩同學告訴記者,在學校,分類回收和“無廢”理念被貫徹到各科課堂,如勞動課上吃完的瓜殼果皮可以制成堆肥,廢舊書報可以搗成紙漿造再生紙。“綠色回收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垃圾就不會污染我們的大地、海洋、城市和生活?!痹谌粘I钪?,她不僅熱愛“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創作,同樣踐行著垃圾分類回收的環保理念。“因為我們如果不分類投放垃圾的話,這些垃圾處理起來會很麻煩,讓那些為之工作的人也感到困難?!痹捳Z中,記者再次見到那份清新而可貴的童氣。
編輯 李紅 二審 陳彥 ?三審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