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在北京舉辦“中國城市網絡形象指數”發布會和中國城市網絡形象創新發展論壇,并正式發布“人大指數”《中國城市網絡形象指數報告(2025)》。該報告以全國105座大城市為分析對象,從傳播、文化、經濟、生活、治理五個維度對城市網絡形象展開深入分析,中山網絡形象位居全國前列。

在城市網絡形象指數總榜中,中山處于Ⅱ型大城市第一梯隊,位居第5,獲評本次指數“優秀案例城市”,并受邀在大會上作案例分享。值得關注的是,在Ⅱ型大城市里,中山的城市傳播網絡形象以排名第2的優勢領跑全國70城,還躍級至全國城市傳播前列(105城之第15);在國際傳播子榜單中,中山位居全國第4,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在城市居住體驗方面,中山排名第7。報告指出,中山市通過打造“老外講中國故事”的品牌,將“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相結合,展現了作為大灣區城市國際傳播標桿的突破性實踐,提供了“小體量大傳播”的突圍方案。
在城市網絡形象指數總榜中,中山處于Ⅱ型大城市第一梯隊,位居第5。(資料圖)記者 明劍 攝
中山古稱“香山”,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中山縣,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其地處珠江口西岸,總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445萬人。中山先后獲聯合國“人居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四次捧回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項“長安杯”,七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也是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
中山地理區位優越,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2024年6月,國家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通車,進一步凸顯了其區位優勢。此外,中山產業基礎雄厚,實體經濟發達、民營經濟活躍,小欖五金、古鎮燈飾、大涌紅木等聞名海內外,擁有3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和18個省級專業鎮,形成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8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是大灣區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之一。
同時,中山人文底蘊深厚,近代中西方文化在此交匯,孕育了孫中山、鄭觀應、楊殷、馬應彪等一大批鄉賢俊彥。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在中山溫泉發出“不走回頭路”的時代強音,激勵著中山人民奮勇前進。而且,中山生態環境優美,擁有近200平方公里的五桂山保護區,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名列前茅,是“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大灣區精品城市。
深中通道。記者 繆曉劍 攝 (資料圖片)
在城市網絡形象傳播創新實踐方面,中山順應時代潮流,從平臺、渠道、隊伍三方面精準發力,全方位塑造和展示了“美麗中山投資熱土”的良好城市形象。
以中山發布為主平臺,融媒聚勢強傳播。中山立體化打造網絡矩陣,以“中山發布”為龍頭,聯合“中山+”“中山手機臺”“中山網”等,整合全市280個政務新媒體形成“大網宣”合力。其中,“中山發布”主平臺成績斐然,在全國地級市率先設立政務融媒體中心——中山發布融媒體中心,建成包含微信、微博、短視頻等8大終端的矩陣,全網總粉絲量超450萬,微信粉絲量253萬,占一半以上常住人口,10萬+推文達2800篇,連續7年獲評“廣東最具影響力政務微信”,傳播力穩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在網絡精品創作上,中山把“我們想講”和“網民想聽”相結合,打造深中通道大IP,策劃“人間煙火氣灣區好生活”網絡主題宣傳,全網傳播量達3億人次,“中山乳鴿被吃光了”曾成為熱搜話題。其打造的《深中通道》《味道中山》等精品紀錄片登錄CCTV記錄頻道、“學習強國”等主流平臺,《來中山,就對了》《出發,中山》等短視頻全網刷屏。中山發布原創作品連續兩年獲中央網信辦頒發的“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獎,參與的廣播劇《我從灣區來看你》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此外,中山發布主平臺還人性化傾聽網民心聲,開設“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我為群眾辦實事”專欄,常態化、制度化、信息化辦理反饋網民意見建議,累計收集網民訴求6萬條,辦結率達95%。2024年,中山發布微信公眾號入選全國“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百個成績突出賬號”,獲中央網信辦通報表揚。?

以海外傳播中心為主引擎,國際出圈拓外宣。中山打造了廣東首個地級市海外傳播中心——中山市海外國際傳播中心,強化4K虛擬演播室、同聲傳譯、直播點播云平臺等數字化支撐。整合“ThisisZhongshan”“VisitZhongshan”等11個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同頻發聲,總粉絲量近100萬,每年發布帖文超5萬條。同時,積極與全球五大洲國家級通訊社合作,全面、立體地向世界講述中山故事。
在擴大國際影響方面,中山與中國外文局加強合作,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翻譯與國際傳播實踐基地,聯合舉辦“第三只眼看中國”國際短視頻大賽。在新華社、中國日報等央媒平臺推送《美麗中山投資熱土》形象宣傳片,連續多年春節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推出中山“城市家書”視頻,覆蓋北美洲近500個網站,超1億海外鄉親和國外網友關注。此外,中山還引導外國網紅深度參與國際傳播,培育能講中山故事的國際友人,制作《老外@中山》《老外村游記》等系列雙語短視頻,總覆蓋人群超2億人次。“路卡和瑞麗夫婦”拍攝的中山美食短視頻獲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轉發,巴西音樂人雷卡多分享定居中山生活點滴的短視頻被國務院新聞辦海外社交媒體賬號點贊。
中山日報社融媒體工作室主持人(右)對話“音樂詩人”莫西子詩。 記者 孫俊軍 攝 (資料圖)
以三支隊伍為主力軍,用心用情講故事。在拓展“媒體傳播隊伍”上,中山發揮市屬新聞媒體人宣傳主力軍作用,成立12個“名記名編”融媒體工作室,深耕各領域,創新表達方式,每年推出200余件高質量融媒體產品。在充實“正能量宣傳隊伍”方面,組建以青年志愿者為主的網絡正能量傳播隊伍,創新話語表達,建設數字鄉村平臺“愛學習”公益傳播項目。聘請蘇炳添擔任城市形象代言人,邀請陳藝文、汪雪兒擔任中山市海外傳播品牌官。
在壯大“網絡名人隊伍”上,團結本土網絡大V和網紅主播,引領百個百萬粉絲以上自媒體賬號加入自媒體聯盟。聯動港澳網絡大V開展“美麗中山等你來”網絡傳播活動,累計發布短視頻萬余條,話題總流量近3億人次。組織香港明星足球隊和網絡大V開展大灣區采風活動,發布正能量報道5000余條,全網總閱讀量超1億人次,實現“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編輯 陳雪琴?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