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視頻↑↑]
?科學家楊燦謙博士少年時居住的地方
經一位澳門設計師的巧思改造
成為社區文化新地標
2025年5月17日上午,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國理工學院哈姆林手術機器人研究中心創始人、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創始人楊廣中又一次回到家鄉——中山市小欖鎮,參觀童畫展、種下“桑梓林”。午飯過后,他便要前往機場。盡管行程緊密,他還是抽空回了一趟老家——位于中山小欖永寧社區的楊氏舊居,即中山籍知名科學家楊燦謙博士少年時居住的地方。


但這里,已不僅僅是他的家。?
2022年,它“變身”為融科技、藝術與鄰里溫情于一體的“謙純科教與藝術中心”,一座社區文化新地標。而它的誕生,也見證著一位澳門設計師與中山的公益之緣。

“科學報國”的他
踏進青磚灰瓦的楊氏舊居,時光仿佛倒流——泛黃的求學手稿、斑駁的獎狀證書、老式文具與家族舊影靜靜陳列于玻璃柜中。展覽以楊燦謙博士求學之路、創新立業、海外之旅為主線,生動講述著楊氏的家族史與優良家風。

楊燦謙在小欖永寧度過了小學時光,中學分別就讀于小欖中學和中山紀念中學。他曾任上海化工研究院自動化儀表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畢生踐行著“科技報國”的理想。楊燦謙夫婦家風純正,培養了兩個博士,一個院士,子女們在城市建設、生物醫學工程、機器人及石油勘探及平臺領域各有建樹。

“父親一生輾轉小欖、香港、西安、上海、丹麥多地求學,但他始終記得根在中山。”
?為紀念父母,2019年,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楊廣中、石油勘探專家楊廣強博士、城市建設學者楊麗冰博士決定出資修繕祖居,無償提供給社區使用。“謙純”二字取自其父母之名,也承載著楊氏家族“謙虛純真、科學報國”的家風。
“希望謙純科教與藝術中心項目,能為社區文化和公益事業貢獻一份力量,激發更多在外游子及下一代對家鄉的歸屬感,鼓勵他們回歸參與家鄉的建設與發展。”楊廣中在2024年8月故地重游時道。它的存在,也是姐弟三人與故鄉中山之間的情感紐帶。但見此地書香依舊,他深感欣慰。

“匯愛筑家”的他
承接這一項目的設計師,是一名澳門人——創思國際設計集團創始人覃思。“楊燦謙一家的故事,讓我深感觸動。”那個滿懷抱負、挑燈夜讀的少年,讓他何其熟悉??

覃思是首位特批免試入讀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專業的澳門人。這段求學經歷助家境平凡的他實現了畢生夢想。如今的他,跨界于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軟裝設計等多個領域,年紀輕輕便實現了“財富自由”。在他的履歷中,不乏奢華的商業項目與重大公共建筑,但他與中山的結緣,卻源于一個公益項目——“匯愛筑家”(又稱“筑+”公益計劃)。他是該項目的發起人。
正如科學家在實驗室里追逐真理之光,身為設計師的覃思,以空間構筑“美”的想象。 他們都明白,真正的學識不應是象牙塔中的水晶擺件,而要化作潤澤人間的甘霖。
2018年至今,覃思的團隊聯合政府、企業、高校,募集資金及團隊人力和材料成本近700萬元,在廣州、珠海、江門、中山、佛山、唐山、邯鄲等地,為73戶困難家庭改善居住環境。僅是中山小欖,就有9戶家庭受益。
小欖,可謂見證了“匯愛筑家”的“進化”:早在2017年,覃思的團隊便開始在這里“實驗”。1.0版本的它主要幫助貧困家庭;2.0版則將幫扶對象擴展至對社會有貢獻的榜樣人物;到了3.0版,它開始幫助政府活化閑置物業,這其中就包括修復名人故居。

2019年,覃思初勘楊氏舊居,但見它的墻體剝落,空地雜草叢生,強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有故事的老建筑,不應就此終章。 覃思深諳,“活化”的真諦不在復刻建筑的形貌,而在喚醒記憶的溫度——那些被歲月侵蝕的青磚重獲新生,不僅是材料的重生,“修復名人故居也是修復文化記憶。”
新舊共生的“對話”?
我們眼前的謙純科教與藝術中心,并非一般的舊居改造。
它由三部分組成:修舊如舊的楊氏舊居,宛如一座家史館;新建的謙純書屋,是以科技書籍為主題的社區圖書館,館藏圖書2000余冊;翻新的三層小樓,則為大師工作室,藝術家定期展開培訓,指導公眾創作,舉辦展覽沙龍,綿延著“書畫之鄉”的文脈。三座建筑風格并無刻意統一。

“這個項目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讓三座不同年代的建筑,形成新舊共生的‘視覺對話’。” 覃思說,“如何讓建筑群自成體系,又與周圍環境相融,是它的難點所在。”
楊氏舊居延續了原來的房屋結構和功能布局。傳統青磚修補墻面,門楣木梁被小心翼翼地拆下、重新打磨,轉化為書屋入口標志與藝術展架; 灶間的煤煙痕跡與閣樓的木窗欞也被特意保留,作為“時光標本”嵌入新的功能空間。

對于緊挨舊居而新建的謙純書房,覃思則采取了簡約的設計手法。二樓的落地玻璃窗,讓讀者飽覽古樹蔥蘢與小院景致。
一條白色的風雨廊連接了小院與正門,也彰顯出覃思的巧妙構思,讓整個項目外觀“ 就像穿了一件白T恤。”它以穿孔板與鏤空磚的構造,消除“圍墻”的物理隔閡,與周邊社區和諧融通。風雨廊上印刻著城市剪影——從中山到哥本哈根,串聯起楊燦謙博士的人生足跡,也將菊城小欖“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文化元素隱含其中。廊壁可作臨時展板,廊道可供公眾躲雨。雨季,雨廊下雨絲連綿;晴天,光影在空隙間曼舞,形成獨特的風景。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喜歡的空間。” 2025年的3月24日,覃思帶著記者一行參觀時道。

下圖:一條白色的風雨廊連接了小院與正門,上面印刻著城市剪影。
圖源:創思國際設計集團
激發互動的“留白”
三座建筑之間的廣場,顯得空曠,是覃思的刻意“留白”。
“空間越簡單,越能激發居民的自發活動。”他解釋道。 如今,這里已成為附近老、中、青、幼四代享用的文化院落:平時,街坊們在此閱讀、下棋、休閑;每逢節假日,當地社區便會策劃中秋賞月、書畫市集、科技講座……好不熱鬧。百年老宅也因人們的互動而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
這種交融共享,正是覃思念念不忘的“嶺南鄰里文化”。“現代人的生活常被圍墻割裂,而這里,街坊們在大榕樹下喝茶聊天的場景又回來了。”

如果說,楊氏舊居猶如一顆“種子”,覃思的設計則激活了社區營造的新思路,滋養了社區文化的萌生,為粵港澳大灣區“三舊改造”提供了新樣本。
順應時代需求,解決現實問題,被覃思視為建筑設計師的使命。近年來,他率團隊多次參與大灣區的舊城改造項目,并將中西方文化并行不悖的“澳門經驗”融入其中:“最好的傳承,不僅是將歷史存放于書本或博物館里,而是讓它活在日常。真正的活化,應讓建筑自己‘講故事’。”
四季流轉,歲月如歌,
正如謙純書房前的百年龍眼樹年年結果,
老建筑的故事也在代代更新。
編導:廖薇 孫俊軍
編輯 曾嘉慧? 二審 孫俊軍? 三審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