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實有市場主體達69萬戶,但月少星多,百億級企業屈指可數,產業層次總體偏低,帶動能力不夠強。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就得讓產業生態更健康、土壤更肥沃。在“挺起‘產業脊梁’——中山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型采訪調研活動”中,調研組通過走進武漢光谷、走進鏈主企業,深刻感受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對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帶動作用。
縱觀當前中山依賴專業鎮產業集群自發式發展的模式,曾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中山從“農業鎮”向“工業城”挺進,帶來無限活力。但我國產業發展已發生深刻變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方法路徑已和過去不同。打造產業“共同體”,讓更多“愿意一塊玩”的企業集聚,形成產業生態圈,產業“朋友圈”才能不斷擴大,發揮帶動作用。

用“制造優勢”吸引鏈主布局
當前,中山正在培育新“十大艦隊”產業集群,即打造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家電、高端裝備、光電光學、燈飾照明、中山美居、現代農業與食品、現代時尚產業等新時代中山“十大艦隊”。由于月少星多,中山產業集群仍缺乏強力“鏈主”的帶動。
如何補短板,帶動集群升級?調研團隊在此次調查走訪中,重點關注了生物醫藥、光電光學、中山美居等產業,受訪者都不約而同提起了“中山制造”的比較優勢。甚至受訪者認為,中山完全可以學習昆山的模式,用“智造”優勢成為產業鏈強勁一環。
圣奧位于杭州市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科創園區。 受訪者供圖
總部位于杭州市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圣奧科技布局中山,就是因為中山具備的制造優勢和區位優勢。該企業在中山市布局AIOT智慧辦公物聯華南區域總部。企業董事、品牌中心總經理、華南區域總部項目負責人柴維龍表示,中山半徑50公里內,有深圳智能硬件產業集群、廣州商貿樞紐以及佛山供應鏈集群,更關鍵的是,這里集聚著非常完整的家具產業配套——數萬家上下游企業構成的生態圈,能實現“上午設計圖紙,下午備齊配件”的極速響應。此外,物流成本也極具優勢——1小時直達廣州、深圳、香港核心商圈,3小時覆蓋東南亞市場,項目直連城際軌道網絡,對接中山港、鹽田港等港口物流集群,預計可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進一步提升供應鏈效率。
武漢天眸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剛認為,中山可以依托大灣區整體的產業互動優勢,把灣區光谷的產業優勢發揮到極致。他表示,珠三角產業鏈上下游的互動能力很強,能快速將研發成果轉換為產品,并快速銷往全球,生產綜合成本優勢明顯。程剛建議,中山可以依托大灣區整體的產業互動優勢,尤其是深中通道已經通車,中山不妨學習昆山與上海協同創新的模式,利用制造優勢,主動融入深圳的產業發展協同分工中,形成研發在深圳,真正的制造在中山開展的合作格局,甚至可以融入廣州、東莞、珠海的產業鏈協同中,吸引鏈主布局中山,讓中山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智造的“后花園”。
打造產業“共同體”增強聚合效應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環環相扣”,“引一個人才,做強一個企業,做成一個產業”在武漢光谷已成為一種科創路徑。過去單憑一塊地、一處廠房展開招商引資的方式,已經不能吸引有志領跑行業的科技型企業落地。對于這類高成長性且未來帶動性強的企業,布局邏輯已發生了變化,跟誰一起玩,能跟誰一起玩,能否與產業鏈形成互動,已經成為企業布局首要考慮的因素。
這次調研中,中山企業走出去布局,外來龍頭企業到中山投資,都說明了這一點。
如生物醫藥領域,中山康晟生物通過“雙城雙產雙研發”模式,在蘇州、中山兩地形成錯位發展格局。當企業準備擴展面向更大的市場時,蘇州、上海等城市能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和多元化人才,這些要素對企業的壯大非常有益。企業在實踐中走出了“雙驅”發展的模式:中山作為企業能量“儲備倉”,蘇州則承擔起市場拓展和高端人才引進功能。樂心醫療總部在中山,逐步形成以上海為“創新中心”、深圳為“技術樞紐”、中山為“制造心臟”的協同網絡。
位于武漢·中國光谷的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一角。科技園深度聯動學校光電、機械、軟件等優勢學科,培育四大特色產業微集群。 受訪者供圖
中山光電產業的龍頭企業聯合光電和通宇通訊,都不約而同選擇到武漢光谷布局新的產業賽道,看中的是當地激光產業、航天領域科創的前沿優勢,延續性的政策體系和越發強壯的產業配套。又如天眸光電將智造工廠布局在長三角而非珠三角,相中的是其距離客戶更近。在長三角,已經形成了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產業基礎和協同配套優勢日益明顯。
“企業想要做大做強,單打獨斗不行,必須依靠產業集群。”圣奧科技董事、品牌中心總經理、華南區域總部項目負責人柴維龍說,這也一語道出了打造現代產業“鏈主”的邏輯。必須系統打造自己的產業“小生態圈”,形成產業協同的“共同體”,提升產業伙伴的能力,共同將產業蛋糕做大做強。其位于中山板芙的AIOT智慧辦公物聯華南區域總部,便是按產業生態來打造,規劃建筑面積約67萬平方米、集“產品互聯、制造物聯、生態互通”于一體的“未來工廠”和“超級產業園區”,也將是集辦公數智博物館、文化體驗中心、創意街區于一體的全球家具文化基地。鏈主企業,通過搭建產業小生態平臺,陽光雨露也可灑向同伴,實現優質資源、產業、人才的互享。
高四層、面積達8萬平方米的圣奧體驗館是目前全亞洲規模最大的辦公家具展示館。 受訪者供圖
因此,中山發展優勢產業,要有構建產業生態圈的意識。中山要打破的不僅是鎮域經濟“一畝三分地”的格局,更要有意識地對標尋找機遇,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生態圈當中。上海開發“大腦”芯片和智能網聯,江蘇提供“心臟”動力電池,浙江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安徽再將它們組裝成整車——近期長三角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的成功案例,也說明了區域協同共同做大生態圈才能擴大朋友圈的道理。
中山要打造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首先要將自身置于區域產業集群當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和能力,以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思維謀篇布局;其次是主動宣傳、主動聯動,把中山的產業優勢、優惠政策宣傳出去,用產業鏈招商思維招引有益于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大中小微企業到中山投資,進一步完善產業鏈配套的吸引力。唯有從相對封閉的“小河”“小湖”匯入產業的“大海”,才能生長出大小魚都有機會成為“快魚”的產業集群。
編輯 陳雪琴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林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