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和武漢相隔1000多公里,因為光電產業連在了一起。中山的聯合光電和通宇通訊兩家光電產業龍頭企業,不約而同選擇在“武漢·中國光谷”布局,借助中國光谷的產業基礎和技術人才等優勢,開辟新的賽道。
4月中下旬,由中山日報社、中山廣播電視臺記者組成的“挺起‘產業脊梁’——中山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型深調研采訪團隊在武漢·中國光谷采訪調研,走進了聯合光電參與投資的武漢天眸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眸光電”)和通宇通訊旗下的湖北中洪通宇空間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宇空間”)。
從兩家企業的發展可以發現,中山打造灣區光谷蘊含著廣闊的產業空間,與武漢聯動機遇非常多。在業內人士看來,發揮好位于大灣區的中山對接全球大市場的優勢,用好武漢光谷的人才技術等資源,灣區光谷也能通過追“光”補“電”,做強產業集群。

補“電”完善智能機器人產業鏈
在第137屆廣交會上,中山聯合光電的智能機器人產品亮相首次設置的服務機器人專區,與杭州宇樹科技、深圳大象機器人等頭部企業同臺競技。而聯合光電機器人所使用的激光雷達核心部件,就來自聯合光電在武漢光谷所投資的天眸光電。
走進天眸光電,隨著激光雷達的掃描轉動,人物在空間里的活動范圍可在后臺看到詳細數據。“這是我們的激光雷達掃描成像,用于養老院等敏感場所的安防,既可監測到異常情況,又不會像攝像頭那樣暴露個人隱私。”研發總監王爽介紹道。

總經理程剛介紹了這家“瞪羚企業”的成長之路。2019年,天眸光電在武漢創業,專注激光雷達研發,得到了聯合光電基金的天使投資;2023年獲首輪融資后壯大了專業人才管理團隊,并在長三角嘉興嘉善布置智慧工廠,一年內便將長三角和武漢兩地公司做成規上企業。如今,其激光雷達掃描成像、激光雷達測距等應用場景解決方案,已經被客戶廣泛采用。在某個特種領域,其遠距離成像級雷達以500米以上的距離跑在同行前頭并被采用。其百安型防爆激光雷達解決方案在智慧礦山特定場景應用。其遠距離激光成像級雷達還用于智慧糧庫測量、安防、智慧機器人等方面。激光雷達,好比機器人的“眼力”,除了聯合光電的服務機器人,目前國內某頭部企業生產的清掃機器人,使用的也是天眸光電的解決方案。
天眸光電在武漢光谷長大,卻也離不開灣區光谷的滋養。回憶起與聯合光電的淵源,程剛對這家龍頭企業充滿了欽佩和感激。2019年,在深圳華為海思工作的程剛,因工作調整帶領技術團隊到武漢分公司工作。聯合光電董事長龔俊強在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約見了程剛,不到20分鐘的交談,決定了一家新公司的誕生。因為看好程剛技術團隊在激光雷達領域的市場前景,龔俊強當機立斷決定由聯合光電基金投資程剛團隊1500萬元。程剛表示,一支本來只懂技術的團隊能夠做到現在的成績,除了技術之外,還有賴于聯合光電的引導和資源鏈接。包括根據團隊的技術、資金、市場等情況確定了機器人賽道,給予了上下游產業鏈支持,幫助初創公司低成本切入市場;同時,聯合光電還利用其作為上市公司所具備規范嚴謹的管理體系,引導天眸光電持續完善運營管理,少走彎路。
“跟誰一起玩很重要。”程剛這樣總結。
借“電”謀求航天新賽道
今年春節過后不久,廣東通宇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宇通訊”)衛通事業部總經理劉科種從中山總部來到武漢光谷,投入新的布局——將新研發產品和產業結合,開辟公司業務的新賽道。

3月中旬,通宇通訊便與武漢洪山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通宇空間正式落地洪山區,注冊資金2億元。通宇空間由通宇通訊與洪山資本合資成立,通宇空間占股90%,洪山資本占股10%,雙方將共同導入資源支持企業做大做優做強。
“我們發展衛星通信業務,是順應國家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布局。選擇在光谷落地業務,主要看中這里的產業鏈和產業規劃布局。”在光谷的臨時辦公地點,劉科種向我們分析通宇空間落地武漢光谷的原因。經過前期在中山和成都的研發積累,通宇空間落地就具備自主研發的多款衛星通信產品,包括高鐵動車衛星通信產品、星載相控陣天線產品、低軌相控陣終端產品等,部分產品已實現批量交付。
2024年,湖北省和武漢市出臺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發展,相繼發布《推進商業航天突破性發展若干措施》與《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武漢空天經濟由此迎來“黃金發展期”。劉科種說,“通宇空間在這里布局新業務,既可以快速找到上下游配套合作伙伴,也可以成為產業鏈配套一部分,更快速開拓市場。”未來,通宇空間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競爭力,積極拓展市場,與上下游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構建完善的產業鏈條。
“光”多“電”少,如何來“電”?
數據顯示,2024年,“灣區光谷”光電信息集群實現產值674.23億元,同比增長14.94%,超過六成光電企業產值同比增長,成為中山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據了解,作為中山光電光學產業核心區域的火炬高新區,已編制《培育促進光電信息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明確新一代光電元器件、光電設備、光電顯示、激光應用、醫工結合、光電軟件六大主攻方向,繪制產業鏈圖譜和招商名錄。今年中山全市高質量大會召開,中山市出臺一攬子政策,其中便包含《中山市進一步推動光電光學產業做大做強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推動光電光學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聚焦科技創新、數智轉型、產業培育、要素支撐等關鍵領域推出十條支持措施。
為何中山企業還要“走出去”布局光電產業新賽道?從天眸光電和通宇空間的選擇看,企業的布局跟隨市場走,科技公司的成長立足服務產業,產業鏈的集聚度,產業集群生態完整程度,便利創新型的初創企業快速完成產品的研制。天眸光電總經理程剛認為,企業的產品要與整個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動,同時也是根據產業的需求來進行技術的迭代優化,而非脫開產業場景展開技術研發。通宇空間緊鑼密鼓布局武漢光谷,也看重高校人才加持和湖北省及武漢市對航天產業規劃布局的落實。

在中山市光電產業協會秘書長黃純根看來,中山的光電產業發展比較偏向光學元器件成像,還需要來“電”以補助產業鏈當前存在的短板,增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如今,深中通道打通珠江口東西兩岸大交通,開始吸引一些深圳光電設備、光電顯示等企業前來布局。但總體上,“灣區光谷”產業鏈的生態和規模與武漢不能同日而語。
如何增加“電”的比例?“我覺得中山優勢還是在制造業。”黃純根建議,要抓住中山制造的比較優勢,承接更多灣區光電企業生產制造項目的溢出,提升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密度。
他分析,深圳的創新環境在國際國內還是非常領先的,這樣一片土壤每年孵化出許多高成長性的創新型企業。這些企業完成項目孵化后,都需要融資、投建工廠,實現產業轉化。中山可以在產業轉化方面多下功夫,多招引這樣的高成長企業落地。一方面,與深圳一橋之隔的中山具有地理優勢,綜合要素成本相對較低;另一方面,中山光電產業在灣區有一定集聚優勢,制造業的基礎也較為扎實、民間資本也比較豐厚。“如果能夠加大招商引資的精準度和力度,撬動民間資本參與,那么‘深圳研發+中山制造’不僅可行,還能提升灣區光谷的產業集聚度。”
【專訪】
加強聯動,相隔千里也能“來電”
除了加快中山與深圳光電產業的聯動,在天眸光電總經理程剛看來,灣區光谷可以加強和武漢光谷的合作與聯動,形成優勢互補。2019年,在聯合光電免費提供的場地起步創業,2023年便獲得近1億元的融資,2024年嘉興智能工廠運行,天眸光電開始了快速成長之路。作為一名創新創業者,程剛認為,在不同創業階段企業有不同的需求,灣區光谷和武漢光谷可以加強聯動,共同做大全國光電產業。
兩個光谷各有優勢
“我個人覺得,武漢光谷和灣區光谷各有優勢。”程剛分析。
武漢光谷特點在于技術硬核,尤其光電激光技術比較強。依托武漢高校的人才優勢,研發人員的供給比較充裕。在初創階段,創新公司需要人才支撐。程剛以天眸光電為例,初創時在中山注冊,因研發和轉化需要武漢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支撐和高密度激光產業鏈的支持,企業將研發轉移到了武漢。天眸光電在開展生產時,將生產制造和營銷端布局在嘉興嘉善,離市場更近。
灣區光谷在產業化和市場全球化方面具備優勢。程剛表示,武漢是個內陸城市,想將研發出來的產品實現產業轉化并快速推向全球,比較難。而以他在深圳工作多年的經驗,珠三角產業鏈上下游的互動能力很強,能快速將研發成果轉換為產品,并快速銷往全球,生產綜合成本優勢明顯。
中山不妨學習昆山
程剛建議,中山可以依托大灣區整體的產業互動優勢,加強與武漢光谷的聯動互補,把中山的產業優勢發揮到極致。
一方面,完善中山的光電產業鏈。中山的“光谷”還是以偏鏡片制造為主,缺“電”。中山可以和武漢光谷形成互動,利用雙方各自優勢,例如互相招引企業、研發機構、互相落地子公司,聯合光電在武漢成立公司,就會把電也帶到中山,再結合大灣區的產業鏈齊備優勢,形成全球化的產業布局。中山的產業發展,可以從單一的光學鏡片或光學零部件制造升級迭代為光電產業。
另一方面,深中通道已經通車,中山不妨學習昆山與上海協同創新的模式,利用制造優勢,主動融入深圳的產業發展協同分工中,甚至可以融入廣州、東莞、珠海的產業鏈協同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智造的“后花園”。
【記者手記】
灣區光谷成長需要產業耐心
武漢光谷從“束光”做到一個萬億產業集群,歷經了30多年。由最初光纖光纜一個點,發展成為一條從上游的光通信,到中游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再到智能終端的完備產業鏈。
拋開武漢光谷具有高校資源等無可替代的優勢,其發展還告訴我們培育一個產業耐心的重要性。光電產業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模式,與改革開放之初僅靠市場自發粗放發展便能形成的專業鎮發展模式已完全不同。這也告訴我們,不能再用自發形成、攤大餅的粗放模式來發展現代產業,而是要從產業成長所需的各方面要素精心做好產業規劃。例如,武漢光谷在產業扶持方面,政府集中有限的資源,去支持一個產業,這是一個地方培育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子。又例如,武漢光谷瞄準“卡脖子”等問題,孵化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又培育其成為行業引領級的企業,向“鏈主”升級,從而帶動更多上下游產業鏈的集聚,培育出更多“未來”的種子。
政府資源有限,產業不斷迭代。瞄準了方向,就聚力支持,耐心支持,企業才能長大,獨木成林,產業才能壯大,漸漸長成一片森林。
圖:記者 黃凡 黃啟艷 譚華健 魏靜文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黃廉捷? ?三審 陳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