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他們堅守崗位,用汗水澆灌收獲;他們以創新突破界限,用實干詮釋擔當。他們是千千萬萬勞動者的杰出代表,是新時代當之無愧的楷模。即日起,中山日報、中山+將推出《勞模精神引領發展》系列報道,帶您走近這些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通過他們的故事,感受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的勞模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在中國石化白石橋加油站里,同事們口中的“土”發明家楊應標,正在他的廣東省勞模創新工作室里搗鼓著新設備。從業21年的楊應標,從一名普通加油員成長為加油站站長、高級技師、省級勞模,攻克了一系列技改難題,先后創新研發了7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2022年時,中山日報、中山+記者曾采訪過當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楊應標,前不久他又獲評了2025年全國勞動模范,時隔3年,他又有了什么新發明?

實現接卸油品質量檢測全密閉式操作
研制雜質過濾網,并將其安裝在加油機管線與排空設備管線之間,避免雜質在銷售環節流入車主油箱;發明三頭分線器與油水分離桶排空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成為廣東石油首個發明專利……說起豐富的“發明史”,楊應標如數家珍。
“現在你看到的加油站密閉式接卸油油品質量觀測裝置已經升級到第四代了。”在工作室里,桌子上擺放著四個形如“炮筒”的裝備。楊應標介紹,為了確保油品質量,加油站卸油時必須對油品進行觀察、檢查,確保質量合格才能接卸油。

2019年,在推廣回收裝置基礎上,楊應標帶領團隊研發了第一代加油站密閉式接卸油油品質量觀測裝置,替代了以往敞開式鋁桶接卸方式,既解決油氣散發問題,又能安全健康地觀察油品質量。
第四代檢測裝置看上去體積最大,但卻是最輕的一個。最新的檢測裝置材質由不銹鋼改為鋁合金,重量從十幾斤降至四五斤,用于觀察油品的玻璃視窗也換成了高清鋼化玻璃,實現全密閉式操作。油品出庫前一般都會經過質量把控,但需要防范油罐車在運輸途中可能會出現的狀況,比如暴雨等惡劣天氣或突發事件導致滲水。
“為確保試水膏遇水變紅,卸油前把它涂抹在量水尺上,當油品充滿整個裝置,我們就能透過視窗觀察是否含水和雜質,確保油品100%合格。”楊應標說。
升級后的第四代檢測裝置為楊應標團隊捧回了2021年廣東石油“粵油創e星”大賽“金星獎”獎杯,2024年榮獲中國設備管理協會評選二等獎。2023年,該裝置在廣東石油轄下2300多座加油站投入應用,年可減少油氣排放1460噸,年創效1519萬元。
改良降溫噴淋裝置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逐年攀升,不少加油站也隨之增加了充電業務。為防范充電環節的突發狀況,如因電池溫度過高著火等,楊應標團隊制作了一個降溫噴淋裝置。
初代的噴淋裝置是一個長約80公分的鏤空長方體,里面折疊放置了數根噴淋管道。一旦發生電池著火,即可組裝裝置并放到車底電池位置,立即進行降溫和精準噴淋。二代噴淋裝置經過改良后,結構變為長兩三米的“水管”,上面設有5個噴嘴,出水量更大、射高達一米。
“二代裝置省去了組裝過程,使用起來更便捷,目前正在調試中。這些降溫噴淋裝置至今未曾正式使用,也希望不會有用到它的那天。”楊應標說。
創新工作室人才輩出
楊應標勞模創新工作室、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油品數質量實操培訓基地……在楊應標的工作室門口,掛著許多牌子。雖然只有44歲,但這位年輕的“老師傅”已經培養了60多位優秀的技師和青年后備人才。
“只有多學技術才有出路。”剛入職時,楊應標只是一名中專生,但他并不認命。學歷不行就自學取得本科學歷;技術不行,就發揮模具專業的優勢,手工繪制設備模型圖;遇到不明白的電路,到現場每根接線端子逐個對照……“一個人是不是被人尊重、能不能實現人生價值,關鍵在于自己能否為企業、為社會作出貢獻。”楊應標說。

2019年5月,楊應標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三名同事在楊應標的帶領下開展各類業務和設備小技改項目。在“傳幫帶”作用下,如今,工作室有高級技師4人、經濟師1人,除了進行技術研究工作,還承擔了員工培訓事宜,并在“3·15”等節點到商圈宣傳油品質量計量知識。
除了楊應標,工作室還有多位成員分別獲得中國石化“技術能手”“青年崗位能手”以及中山市勞模等榮譽稱號。其中,廣東中山石油城區分公司副經理杜裕寧在2022年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后,便獨立成立了新的工作室,擴大技改攻堅范圍。
在杜裕寧眼中,楊應標是認真嚴謹的人,對待每一項設備研發、每一個研究課題都精益求精。“他不光發揮自己的專長,還會帶著徒弟去做,很有耐心地和大家研討技改。從他身上,我也學習到如何去‘傳幫帶’,讓學員發光比自己發光更重要。”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周振捷? 三審 蘇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