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以下簡稱“創新工作室”)是由較強技術能力、業務能力、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勞模、工匠人才領銜,以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制度創新為主要內容,以解決工作現場難題、推動所在單位創新發展為目標的群眾性創新活動團體。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新八級工”制度,新增技能人才不少于7萬人。支持企業實施“新工匠”培養計劃,全市每年培育不少于1000名工匠。如何助推創新工作室扮演好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技術難題的“攻堅室”、創新成果的“轉化站”,人才培育的“蓄水池”的角色?在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本期理論周刊“圓桌”邀請全國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等專家進行探討。

王冰
創新工作室要在企業創新成果轉化中發力
2015年,王冰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2017年,她所領銜的“王冰創新工作室”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近日,中山日報理論周刊“圓桌”主持人專訪了全國勞動模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山市盈科軸承制造有限公司勞模與工匠創新工作室領銜人王冰。
●《理論周刊》:盈科軸承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是目前中山市唯一的國家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請問創新工作室在運作中取得哪些成果?
○王冰:盈科軸承于1999年由中山市軸承總廠轉制成立,成為多家全球知名機械制造企業的優秀供應商。早在2011年,我們就組建了技術創新工作室,后來冠名更改為勞模創新工作室。
創新工作室以突破本行業技術發展瓶頸、提高產業職工隊伍技能素質為建設目標,在軸承理論分析、設計制造、檢驗試驗等多技術層面開展研究并取得創新突破,努力探索出“科研直通車間,車間直達科研”的“技術—產品—市場”新路徑。創新工作室已培養十多名國家行業技術專家、勞模工匠、裝備制造業緊缺適用高層次人才,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和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稱號。
●《理論周刊》:創新工作室的創新亮點體現在哪?
○王冰:科技創新要朝著生產力轉化方向發力。創新工作室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將創新與生產、實驗室與車間、企業發展與產業工人成長等緊密結合起來,將創新要素與生產要素更好地銜接,讓科技成果的轉化更為暢通高效。
創新工作室打破了科研人員與車間員工的“身份”隔閡,有助于一線工人增強自信,借助團隊理論優勢,提升自我、破解難題,技術人員則以車間為實戰現場,實踐出真知。在我們的創新工作室里,無論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人員,還是一線工人,都可以坐下來一起討論產品結構創新和工藝實現的可行性。得益于這種“思維互補”,創新工作室有效解決了產品研發生產中遇到的一個個難題,將一項項創新項目轉化為科技成果,轉換為商品價值。在創新工作室的帶動下,公司凝聚著濃郁的創新精神、工匠精神。
●《理論周刊》:在制造業當家、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非常重要。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發揮好創新工作室在產業工人培育中的作用?
○王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對勞動者創新能力、解決復雜問題能力、跨領域協作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全面提升要求更高。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除了要擁有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企業家外,還需一批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等,才能形成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鏈、創新鏈。為此,企業除了要構建各類創新中心、實驗室、技術平臺外,還需要通過合適的平臺來培育一支高技能產業工人隊伍,創新工作室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在產業工人培育中,創新工作室一是發揮好勞模示范帶動作用。勞模在工業精神的傳承,匠心的堅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勞模也是創新工作室的“靈魂人物”。創新工作室要充分發揮好勞模領銜作用,當好產業工人培育的“引路人”。二是建立健全成果共享機制。創新工作室不僅要營造學習氛圍,更要建立一套科學的激勵機制,為產業工人搭建成長通道,并能共享創新成果。比如,盈科軸承創新工作室成員通過參與公司研發、標準制定、專利申請等工作獲得入戶、子女入學以及人才評定和職稱晉升等,增強了成就感、獲得感,進一步激發了創新熱情。三是力促創新工作室提質升級。國家、省市對創新工作室越來越重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創新工作室要自我加壓,提質發展。近年來,盈科軸承通過“走出去”,進一步開闊創新工作室成員的視野。比如,2022年、2023年的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和大國工匠論壇,我們的創新工作室創新成果作為國家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要機械基礎件,優勢入選兩屆大會并在核心展區展示,在產業職工、學校師生和青少年兒童中引起關注。通過這種形式,進一步探討大國工匠成長成才、培育選樹、作用發揮的機制,讓更多的產業人才在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黃立飛
探索“技藝傳承+科研創新”融合發展路徑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粵菜師傅”勞模與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依托高校平臺,匯聚了多名博士科研骨干、正高級烹飪專業工程師、省市級粵菜大師和中山市烹飪協會的行業資源。在中山市繼續擦亮“中國粵菜名城”和打造大灣區餐飲升級的雙重機遇下,創新工作室探索出一條“技藝傳承+科研創新”的融合發展路徑。
■一、“高校科研+行業經驗”雙輪驅動。科學化傳承,破解傳統技藝痛點。粵菜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其技藝傳承面臨標準化不足、創新乏力等挑戰。創新工作室的核心優勢在于“高校科研+行業經驗”的雙輪驅動。例如,團隊聯合食品科學博士,對傳統粵菜工藝進行分子層面的解析,開發出“低溫慢煮乳鴿”技術,既保留食材本味,又將出品效率提升30%,相關技術成果正準備申請國家專利。這一實踐不僅提升了粵菜的制作效率,還為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智能化改造,應對行業人力斷層。創新工作室與中山市鼎晟餐飲服務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合作開發“智能灶臺控制系統”,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火候、油溫等8項參數。預計完成應用后,新廚師學習復雜菜品的時間縮短為1/5,人力成本下降50%。這不僅解決了餐飲行業人才短缺的問題,還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標準化賦能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大灣區建設。創新工作室持續培養標準化人才,用標準化賦能技術成果轉化,近三年累計轉化技術成果8項,包括預制菜配方優化、冷鏈保鮮工藝等,直接帶動企業營收增長超百萬元。接下來計劃與相關企業共建“粵菜標準化研發中心”。
■二、“大師+博士”雙軌攻堅。創新工作室打破傳統“師徒制”的單一模式,采用“大師+博士”雙軌攻堅“項目制”管理。例如,針對“粵菜非遺技藝數字化”項目,組建由教授(理論指導)、大師(技藝支持)、博士(技術開發)、學徒(實踐執行)構成的跨學科小組,確保每個環節專業匹配。這種扁平化的團隊架構,提高了團隊的協作效率,充分發揮了每個成員的專業優勢。創新工作室通過建立“需求—資源”對接平臺,企業提出技術難題后,可快速調動校內實驗室、行業專家等資源響應。創新工作室設置“技術轉化率”“企業滿意度”等12項指標。
■三、“高校+企業”共育復合型人才。創新工作室與企業共建“現代學徒制班”。針對地方政府“粵菜產業升級”需求,工作室組織團隊開展調研,通過發揮行業智庫的功能,為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推動了粵菜產業的升級發展。創新工作室建立了階梯式培養體系,致力于設計“基礎傳承—創新實踐—獨立研發”三階段人才培養路徑。這種階梯式的培養體系,為人才的成長提供了清晰的路徑,確保了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推行“技術入股”模式,成員參與研發的成果轉化后,可按比例享受收益分成,通過柔性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成員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面對粵港澳大灣區餐飲產業變革和融合的機遇,創新工作室建議,建立灣區粵菜產業創新中心,整合中山餐飲企業的市場資源、高校科研力量和相關商協會等的行業網絡;設立“粵菜名城”專項創新基金,重點支持餐飲行業老字號的技術改造;推動“工匠人才”與工程師職稱互通,破解餐飲行業人才評價壁壘,努力實現“守正創新,讓世界品味中山!”
(作者系中山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粵菜師傅”勞模與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主持人、中山市“英才計劃”技能人才項目之市十大工匠)
中山市總工會
打造創新工作室建設管理“金標準”
近年來,中山市總工會積極推動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創建工作。以市場和創新需求為目標,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于2023年11月25日正式發布《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管理規范》團體標準,2024年1月1日實施。團體標準的出臺有助于推行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標準化建設,形成可復制推廣的中山樣板。在2023年度榮獲廣東省工會考核中“工會工作創新獎”一等獎。
■一、制定評選標準的量化指標。根據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統籌區分工業、農業、服務業、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四大領域,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制定出對應的評分表。例如,對于工業領域,關鍵指標包括技術創新、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等。通過明確評選目標、收集行業數據、確定關鍵指標、制定評分表、征求意見和反饋、試行和調整等步驟,制定出科學、公正的評選標準,為創新工作室的評選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創建5A級創新工作室標準。為提高創新工作室標準,創造性地將A到AAAAA等級評定標準加入到創新工作室團體標準中。如周期考核達到90分以上(滿分100),將給予AAAAA的優秀評定。通過創新工作室的提檔升級,鼓勵創新工作室追求卓越,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自身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為行業或領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建立動態數據庫管理機制。堅持“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原則,廣泛收納成功入選及未入選的創新工作室,通過全面、系統管理和梯度培育方法,促進其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對未入選但有潛力的創新工作室進行入庫儲備,組織開展考察交流、培訓學習和進修深造等培育活動,孵化一批市級后備軍;對成功入選的市級創新工作室進行持續跟蹤和評估,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和人才培訓等措施,積極培育一批具有省級水平的創新工作室,推動其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設立公平競爭和退出機制。設立競爭機制,定期組織行業內的比賽、評選等活動,激發創新工作室之間的競爭意識,讓各個創新工作室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和實力。建立退出機制,對不符合標準的工作室,也可以及時退出,確保工作室的整體水平和質量。有力促進工作室之間的競爭和優勝劣汰,激勵創新工作室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工作水平,追求更好的業績和效益。
■五、確保創建標準的先進性。根據實施情況和市場需求,定期對團體標準進行復審和修訂,確保團體標準始終保持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和創新需求,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創新工作室的創建和管理。在復審和修訂過程中,廣泛征求相關領域專家、創新工作室、行業協會和用戶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發現并解決團體標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高其適用性和有效性。
團體標準的編制可以為創新工作室的評選提供明確的標準和依據,使得評選過程更加公正、透明和規范。同時,團體標準也可以為創新工作室的建設和管理提供指導和幫助,促進其規范化運作和發展。截至目前,我市市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99家,其中全國級1家、省級26家、粵港澳大灣區聯盟單位4家。
(執筆:中山市總工會梁念紫)
方敬豐
以標準化建設更多高質量創新工作室
標準化的核心價值在于可復制、可推廣。作為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領銜人,筆者深入參與到《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管理規范》的起草工作中,從實踐者到標準制定者,深切體會到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在推動產業升級中的重要作用,需以標準化建設為抓手,打造更多高質量創新工作室,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一、精準對接需求,當好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管理規范》中明確指出,創新工作室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積極圍繞企事業單位生產經營管理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創新。《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管理規范》在制定過程中就特別強調了工作室要與企業戰略目標保持高度一致。創新工作室可建立與企業高層的定期溝通機制、制定年度創新路線圖、完善創新成果評估體系。以筆者所在的創新工作室為例,創新工作室每年都會制定與公司年度規劃相匹配的創新計劃,并通過建立“需求—立項—實施—評估”的閉環管理體系,確保創新項目都能精準對接企業需求。
■二、建立“三級攻關機制”,當好技術難題的“攻堅室”。創新工作室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充當著企業技術難題“攻堅室”的角色。創新工作室不妨建立:常規性問題(工作室自主解決)—跨部門問題(聯合攻關)—行業難題(產學研合作)的“三級攻關機制”。創新工作室做好技術攻關,需建立問題分級管理制度、完善跨部門協作流程、構建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
■三、樹立“三化”理念,當好創新成果的“轉化站”。在制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管理規范》中,起草人員特別注重成果轉化環節的規范化。創新工作室的“三化”轉化模式已被納入標準內容:一是標準化,將創新成果轉化為企業標準;二是產品化,推動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三是市場化,通過技術交易實現價值變現。在轉化過程,創新工作室要建立成果轉化評估機制、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搭建技術交易服務平臺。
■四、完善“三維培養體系”,當好人才培育的“蓄水池”。人才培育是《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管理規范》中的重要內容。在人才培育方面,起草人員提出了“三維培養體系”:一是技能維度,階梯式技能提升計劃;二是創新維度,創新思維與方法訓練;三是管理維度,項目管理能力培養。通過發揮勞模和工匠人才的“傳幫帶”作用,總結推廣先進操作方法,開展技術培訓、技術比武、業務交流、高師帶徒、項目育人等特色做法提升職工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
創新工作室是企業技能型人才成長搖籃,在建設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創新工作室通過對外開展人才培養(培訓)或技術交流,公開培訓等活動,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為行業或區域內在專業、專技人才培育作出貢獻。創新工作室在人才培養方面,需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將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公司發展緊密結合;實施項目制培養模式;建立人才成長計劃和檔案。創新工作室建設應著重做好:深化標準實施,推動團體標準在企事業落地見效;強化數字賦能,建設智慧化管理平臺;完善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促進協同創新,構建跨區域創新聯盟。
(作者系全國勞動模范、《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管理規范》團體標準第一起草人、中山市企業首席質量官協會總工、中山市工程師學會執行理事長)
鄒建華
當好連接創新與應用的“橋梁”
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在創新成果轉化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成為連接創新與應用的重要“橋梁”。
以中山市開普電器有限公司“鄒建華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為例,創新工作室主導起草全國有關低壓漏電保護技術的國家及行業標準的修訂,推動中國技術標準方案納入全球安全規范,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從創新工作室的人員構成來看,領銜的勞模和工匠人才在各自領域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排頭兵”,帶動團隊成員積極探索新技術、新工藝、新管理模式。近四年來,創新工作室采用從“傳幫帶”到“育留用”的方式,培養出200多名漏電保護器行業技術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筆者認為,作為企業內部的創新平臺,創新工作室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致力于培養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成為企業人才培育的“蓄水池”。
【作者系全國低壓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89)委員、廣東省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D/TC18)委員、中山市開普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高級工程師】
編輯 陳雪琴 二審朱暉 三審 蘇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