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幕降臨,白日里的車水馬龍、人潮涌動歸于平靜,深圳市卓越前海壹號寫字樓14層仍燈火通明。經過多年發展,廣東繸子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繸子集團”)已成為國內跨境電商領域的頭部企業,其投資的項目出口區域覆蓋全球主流已超20多個國家,國內工廠合作超5萬家,“出海”產業鏈條完整。

與深圳一橋之隔的中山,在繸子集團的帶領下,借助其“跨境電商+產業帶”的出海創新模式,孵化出拉美市場跨境供應鏈的頭部企業——中山市芯宏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宏科技”)。顯而易見,在全球化貿易趨勢下,對中山這座“制造業當家”的城市而言,“跨境電商”作為外貿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當產品代工的紅利不再,直聯C端(消費者個人)的跨境電商業務,無疑是中山挺起現代化“產業脊梁”的有效途徑之一。
模式破局
“跨境電商+產業帶”創新出海
“中國跨境電商看廣東,廣東跨境電商看深圳。”這是跨境電商行業內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發達的交通物流以及高效的信息流通,深圳這座“跨境電商之都”享譽全球。繸子集團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孵化出的跨境電商頭部企業。
步入繸子集團的辦公區,平均年齡30歲的員工們坐在辦公桌前,全神貫注地盯著電腦屏幕,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有的在處理海量的訂單數據,有的在策劃營銷方案,有的正在處理包裝設計……

從2014年開始,繸子集團就開始投資布局跨境電商數字貿易。繸子集團副總裁麥綺文介紹,目前整個集團已經從最初的賣方布局,發展成海外倉、海運物流、小包物流、多幣種跨境支付、智能供應鏈、品牌團隊等跨境電商全產業鏈布局。也正是在跨境電商領域有著完整的鏈條,2023年時繸子集團所投企業營業收入超700億元。在多年的摸爬滾打中,繸子集團也探索出“跨境電商+產業帶”的出海創新模式,并通過聯合運營品牌共建、“產業基金+產業賦能+產業高質量集聚區”等具體經驗,孵化出10多家跨境電商行業獨角獸企業,幫助不少企業突破傳統外貿渠道依賴。
在一眾企業中,芯宏科技是中山跨境電商企業的一匹黑馬。2020年,中山獲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還是在這一年,繸子集團在中山開啟全面布局,并于兩年后在東區街道落地繸子跨境電商產業園,吸引30多家跨境賣家及供應鏈服務商企業,芯宏科技便是其中一家。2023年6月,由繸子集團領投的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注入芯宏科技,為芯宏科技持續擴大國外跨境電商市場注入了強心劑,芯宏科技也成為繸子集團“產業基金+產業賦能+產業高質量集聚區”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芯宏科技作為一家面向拉美市場跨境供應鏈的頭部企業,其倉儲面積超5萬平方米,日均處理包裹超過4萬件,覆蓋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國際物流干線數量有8條。芯宏科技集團董事長助理蕭嘉鍵笑著說:“我們近幾年的營業額呈指數級增長,如果今年市場擴展順利,我們預估將在去年的營業額的基礎上增長50%左右。”
芯宏科技的發展并非繸子集團實施“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的個例。深圳一智能產品企業,年銷售額達20億級,是智能產品市場龍頭企業之一。雖然發展基礎較好,但企業也面臨市場轉型的困境,渴望通過跨境電商模式拓展海外市場。由于跨境電商模式的諸多困難,該企業前期落地情況不佳。與繸子集團進行聯合運營品牌共建后,一年多時間,該企業就在跨境電商平臺帶來了超過1億元的營收。“如果工廠本身產能是億元級別,我們可以用大概2年的時間,幫助其實現跨境電商領域0到億元的跨度。”麥綺文透露,2025年他們計劃孵化10個億元以上的跨境電商平臺。
產業鏈“掘金”
做強中山制造業核心優勢
制造業是中山的經濟底盤,而高外貿依存度是這座城市的標簽。1978年,東莞、南海、順德、番禺、中山作為先行試點縣,成為廣東發展來料加工的先驅,中山也由此誕生了國內最早一批“三來一補”外貿加工出口企業。外貿加工出口的產品往往以代工為主,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B端(企業商家)的競爭日趨激烈,代工產品的紅利不再,企業家們不得不謀求轉型。

“以往只需要根據訂單需求生產產品,而現在是需要用產品找市場擴增量。”多年在跨境電商領域摸爬滾打的蕭嘉鍵直言不諱,如果企業想要擴增量必須進行市場調研,弄清楚客戶喜歡什么樣的產品。而從市場調研、產品立項、產品研發、試賣、規模化生產“出海”,最快都需要半年時間。顯然,對做慣了代工的傳統制造業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此外,企業“出海”所需的各種配套也是一大挑戰。在麥綺文看來,企業自己摸索出海,首先要篩選很好的海運空運服務商,其次要了解國外新興市場履約體系等系列問題。
因此,與成熟的跨境電商企業攜手合作,不僅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明智之舉,也是跨境電商企業尋求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路徑。“跨境電商行業的制高點在產業帶。”麥綺文坦言,整個跨境電商行業已經從最初的左手進貨右手賣出的階段晉升為精品垂類運營階段,這就需要與前端產業帶高度配合,大家共同去做產品的開發,實現“跨境電商+產業帶”出海。蕭嘉鍵也表示,跨境電商企業長期和國外客戶打交道,他們已經清楚知道C端用戶的各種需求,雙方合作則可大大縮短產品研發周期,加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不斷贏得市場份額。
制造業是中山市的支柱,家電、燈飾、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歷史悠久,而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近年來也勢頭強勁。中山市各個鎮街都形成了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產業集群,經濟活力十足。在麥綺文看來,中山應該抓好制造業產業帶的優勢,助力企業借跨境電商實現轉型升級。在這之中,企業與跨境電商企業攜手合作,擺脫以往代工身份的桎梏,從產業鏈中“掘金”,無疑是一種方式。
今年繸子集團再次在中山擴大版圖,由其投資建設的石岐街道的岐江數貿港于3月31日正式開園,目標建設成為石岐街道“跨境電商+產業帶”高品質集聚區和跨境電商創業孵化示范點。麥綺文坦言:“中山產業基礎良好,幾乎每個鎮街都有自己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我們今年也計劃按照每周走訪六七家工廠的頻率,與之深度交流溝通將其挖掘出來,為中山跨境電商產業出一份力。”麥綺文透露,目前集團已經在中山的小欖、黃圃、東鳳、五桂山、火炬高新區等鎮街逐步開展合作,前不久正式開園的岐江數貿港也均由他們投資建設,旨在深度挖掘中山跨境電商的產業優勢。
記者手記
人才重塑,外貿團隊“再造血”
今年1-2月,中山外貿實現“開門紅”,進出口總量達449.5億元,同比增長7.9%,出口額更是達到397.5億元,同比增長8.5%,這一數據無疑為中山經濟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然而,在跨境電商產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繁榮背后卻隱藏著人才結構性短缺的隱憂。

采訪芯宏科技和繸子集團時,兩者都同時談到人才問題。蕭嘉鍵表示,企業在招聘時,常常要跑到深圳、廣州尋覓人才,甚至至今其技術研發部仍設在深圳。蕭嘉鍵無奈地說,招聘一兩個人在中山還能實現,但想要組建整個高精尖的跨境電商技術團隊難度非常大,這也是他們無奈將技術團隊放在深圳的緣由。
麥綺文的一席話更是打破了人們對跨境電商人才需求的傳統認知。在許多人眼中,跨境電商需要的是外語人才、運營人才、貿易人才,可她卻直言:“我們不僅需要外貿業務員,而是更需要懂生產工藝的工程師!”在她看來,工科類復合型人才才是跨境電商發展的關鍵。這類人才能夠對產品和行業進行深入解讀,更了解產品性能。而且,在跨境電商領域,數據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們瞄準一個細分領域,需要借助大量的數據分析來實現精準投資。可以說,整個跨境電商領域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而非單一技能的人才。
面對跨境電商產業爆發式增長帶來的人才結構性短缺挑戰,中山該如何破局?麥綺文提出了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中山外貿基礎良好,現有外貿企業的員工了解產品本身,也熟悉工廠流程,這是一筆寶貴的人才資源。可以將其充分利用起來,通過企業與企業之間資本的力量,聯合培養跨境電商人才,讓這些員工轉型成為跨境電商的運營人才。
這一思路無疑為中山跨境電商人才困局打開了新思路。但其中涉及員工的意愿、培訓體系的建立、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等諸多問題。員工是否愿意放棄熟悉的外貿業務,投身到充滿挑戰的跨境電商領域?企業之間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這些問題都需要相關職能部門、企業和社會各方努力,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編輯? 張英?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