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專精特新企業作為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在推動新型工業化和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24年,中山市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交出亮眼成績單: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12家,總量達883家,排名居全省前列。
今年,中山兩會提出,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并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2025年,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80家以上。
為展現中山在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方面的創新舉措與顯著成效,本報特策劃“向新而行 智造未來”系列報道,深度挖掘企業創新發展故事,呈現“中山智造”核心競爭力,打造標桿示范效應,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
“今年,我們將為所有新品標配邊走邊裁技術,這是繼2024年將物聯網技術全面應用于所有設備后的又一次技術革新。”廣東元一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元一科技”)董事長徐小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縫前設備生產制造企業,元一科技始終將自研技術深度融合到產品中,在提升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同時,更以國內技術突破持續改寫全球紡織產業格局。

近日,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正式公布了2024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2021年到期復核通過企業名單。位于中山市三角鎮的元一科技憑借其技術創新能力,以及持續深耕行業、積極推動產業升級的成效成功入選。
突圍:從跟跑者到市場破局者
走進元一科技的生產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有序高效的現代化生產圖景:工人們正熟練地操作機械臂,組裝著智能裁床機械、鋪布機械等企業主要產品;另一邊工程師調試設備,為即將下線的設備安裝“智能大腦”,確保每一臺設備都能精準執行復雜裁剪指令。
組裝完成后,這些設備中的約70%將發往全國各地,其余30%則出口海外,運往東南亞、非洲以及俄羅斯等全球主要服裝生產基地,成為國際縫前產業鏈中日益重要的“中國智造”力量。
所謂“縫前”,是指紡織生產過程中面料裁剪前的準備階段,也是元一科技的主要業務領域。元一科技之所以能夠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離不開其持續的研發投入,讓企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才能長久走下去,因此我們堅定地走高端路線,做自主研發的世界領先產品,包括軟件的開發、應用的開發,甚至底層算法等,都是我們自主完成。”徐小林表示,目前元一科技擁有超130項專利,其中國家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23項、外觀專利8項及軟件專利4項,為其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贏得了話語權。

元一科技憑借在縫前設備領域的深厚技術沉淀與持續創新能力,先后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稱號,更參與《自動裁床操作與維護技術》《自動鋪布機操作與維護技術》等行業教材編寫,成為行業標準制定的重要參與者。
然而,將時間拉回16年前,當時國內鋪布機市場幾乎被國外品牌所主導,國產品牌中鮮有成熟產品。元一科技作為初入領域的小企業,只是國外領跑企業的“追趕者”,跟國外擁有成熟技術經驗的大品牌相比,元一科技的研發水平還不強,存在一定的技術盲區。徐小林回憶道,第一臺鋪布機樣機研發后,他們反復拆裝測試,夜以繼日地花了近3個月。最終,機器性能趨于穩定,并在一家港資工廠得到驗證,從而順利開拓了市場。
然而,新的挑戰接踵而至。面向針梭織兩用的鋪布機型,在處理針織面料時,卷邊問題頻發,往往需要人工干預才能解決。元一科技研發的自動撥邊裝置,以自動化手段取代人工操作,成功實現了卷邊撥平、張力釋放功能,解決了針織布料鋪布過程中的卷邊難題。憑借這一“撥邊裝置”,元一科技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當時在行業內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元一科技的每一步發展,都伴隨著關鍵技術的突破。而每一次技術突破,又會推動元一科技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徐小林說,正是對技術的執著追求和不斷創新的精神,使得元一科技從鋪布機國產化替代起步,并相繼推出智能裁床、自動打號機等設備,形成國產縫前設備的完整產品矩陣。元一科技也從行業“追趕者”,逐漸蛻變為技術“破局者”。
攻堅:破解行業痛點,推動產業升級
今年3月,元一科技再次作出一個讓整個行業轟動的決定——讓自家最新研發的邊走邊裁技術標配到裁剪機械上。“以往,這項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企業手里,往往價格昂貴且維護成本高,現在我們成功將其普及化,真正讓中小微企業也能享受到高新技術帶來的種種便利。”徐小林介紹,“邊走邊裁”技術是指裁片在過窗的同時,裁刀仍在工作,充分利用了裁片過窗的時間,減少了送料等待時間,大幅提高裁剪效率。此外,由于減少了面料的停頓和重新吸附環節,該技術還能有效降低面料位移的風險,更好地保障裁剪精度。
事實上,這并非元一科技首次在裁剪設備技術上取得突破。早在2018年,元一科技就在“刀智能”(即裁刀智能補償技術,亦稱傳統意義上的糾偏裝置)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成為自動裁床領域首個實現該技術的國產品牌,引領了國產品牌的歷史性跨越。

“如今,紡織行業對設備自動化、智能化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始終將技術創新融入裁剪的每一個細節,引導行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徐小林表示,元一科技研發人員占公司總人數的23%,2024年研發費用投入就超700萬元。在多年持續的研發投入基礎上,元一科技終于迎來了碩果累累的收獲期。2023年,元一科技自主研發了AI“邊走邊裁”控制技術、AI 智能打號機器人、AI 智能驗布機器人、AI智能驗皮機器人,全球首創的AI“智能王”瑕疵點檢測鋪布機控制技術。2024年,元一科技又推出了全球首創的布料波位堆疊機器人技術和AI 智能粘合機器人生產線。
面對數字時代的全新挑戰,元一科技通過將設備與工業互聯網、5G技術結合,實現了裁剪MES系統、物聯網等軟硬件的互聯互通,使縫前環節更便捷地與后續環節對接,構建了高效智能的數字化產業鏈。目前,元一科技正與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進一步探索AI技術在設備中的深度應用。
升級:6 萬平方米生產基地打造智慧總部
徐小林告訴記者,元一科技新的智慧紡織裝備總部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在中山政府部門的支持下,該項目1號樓從去年8月拿地動工到封頂,短短4個月就完成拿地、動工、封頂的高效建設目標。按照規劃,該項目將建設兩棟車間和一棟辦公樓,總面積將達6萬平方米,較現有規模擴大兩倍以上。

預計1個月后,元一科技將逐步遷入新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徐小林表示,新總部將引領企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元一科技將配置多條組裝生產與測試線,升級優化生產設備,新增無人倉庫、AI智能車、AGV、數控機床、無人裝備機械手等智能化設備,并結合企業在數字化軟硬件管理等領域的創新優勢,打造綠色數字化智能化示范車間。同時,元一科技也將繼續專注高端裝備制造核心業務,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科技,為紡織服裝行業提供更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與智能化服務,推動行業打造綠色、高效、協同的智能生態體系。
策劃/記者 付陳陳
統籌/記者 高倩荷
編輯? 張英?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