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是某小學11歲男生。小A自幼言語發育較同齡孩子晚,兩歲后才開始講話,平時也不愛說話,不主動與周圍人交流,與父母也不親近,缺乏眼神交流。平時喜歡記車標,很多品牌的汽車車標都能說出來,特別喜歡玩小汽車模型,經常自己可以推著小車玩上一整天,不會覺得疲憊。上小學后,總體成績差,但英語很好,常考到90多分,記憶力強,一本書能完整背下來。最近因為考試成績差而被同學嘲笑,在班上沒有朋友的小A漸漸不愿去上學,逃避學校,家長和老師怎么勸導也無濟于事。
小A的父母非常頭疼,根本搞不懂自己的孩子為什么那么“不聽話”。直到前往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就診后,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孩子是典型的自閉癥患者。
自閉癥,又叫孤獨癥
在2013年5月公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中,將孤獨癥與阿斯伯格綜合征、不典型自閉癥及兒童瓦解性精神障礙等統稱為孤獨癥譜系障礙,這是一類發生于兒童早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狹隘、行為重復刻板為主要特征,嚴重影響兒童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
20世紀80年代,孤獨癥一直被認為是罕見病,患病率大約為2-3/萬,但近年來隨著研究及認識的不斷深入,各地調查患病率逐漸升高,在各地殘疾人康復機構及特殊學校中,孤獨癥兒童比率已經超過了兒童腦癱,接近智力障礙孩子的數量。2022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了《0~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服務規范(試行)》,顯示我國兒童孤獨癥患病率約為7‰,嚴重危害兒童健康和家庭幸福。
孤獨癥的典型特征
正如案例中的孩子,他們并非“孤僻”“內向”或是“不聽話”,而是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與大多數人不同。例如,自閉癥兒童可能無法理解眼神交流的意義,但對聲音、光線或觸覺異常敏感;他們可能對數字、圖案表現出超凡記憶力,卻難以解讀他人的情緒。這些差異并非缺陷,而是人類神經多樣性的體現。
總體而言,他們都具有孤獨癥的三個重要特征:
一是社會交往障礙,眼睛不看人,不主動與別人交流,呼叫也少回應;
二是言語或非言語交流障礙,語言功能發育遲緩,3歲時才開始講話(正常孩子1歲左右),也不會用眼神、手勢等輔助表達,且言語交流顯笨拙;
三是興趣范圍狹窄,行為單調刻板,每日自己重復玩固定玩具,或對某些物品“特別”感興趣,一旦換了他的玩具或物品,會變現出極大的不適應或是情緒波動,發脾氣。
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
孤獨癥通常起病于嬰幼兒期,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療藥物,主要治療途徑為康復訓練,通過行為訓練、語言治療等方法,能幫助他們提升社交與生活技能。最佳治療期為6歲前,越早干預效果越好。家長盡量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能最大程度改善患兒的癥狀和獲得較好的預后,對于兒童及少年期的孤獨癥患者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可以求助心理醫生,通過相應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及調整家庭氛圍、父母教養方式等緩解、消除癥狀,協助患兒提高學習、生活適應能力。
溫暖“孤獨”:從旁觀到行動
1.尊重個體差異
避免強行要求眼神接觸或社交回應,用他們感到安全的方式溝通。如用文字代替口頭交流,允許佩戴降噪耳機緩解感官過載。
編輯 周閃雨 ?二審 陳彥 ?三審 蘇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