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隨著為期5天的2025年中山江門公務員對口培訓班畫上句號,來自中山、江門兩市50名“百千萬工程”工作戰線的學員滿載而歸,為鄉村振興的新征程蓄滿了能量。
“理論+實踐”干貨滿滿
學員聽得解渴學得深入
本次培訓班緊扣“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主題,精心策劃了一場理論與實踐的盛宴。在理論教學課堂上,省內外權威專家輪番上陣,用生動的案例和深入淺出的講解,為學員們夯實了理論基礎。
省委黨校副教授曾小龍不僅系統梳理了“百千萬工程”的理論框架,還結合江門、中山實際,提供了推動“百千萬工程”更接地氣的實操路徑。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王瑾則帶學員們“云游”了中山三鄉鎮雍陌村,揭秘了香山古韻鄉村的魅力和大灣區文化建設的“中山模式”。中山市委黨校教授畢瑞峰通過訪談教學形式,邀請市、鎮、村三級領導嘉賓圍繞“百千萬工程”成效、困境及對策思路等共話“金點子”。
更值得一提的是,培訓班邀請了江門、中山兩地的4位相關部門和鎮的“一把手”親自授課。大家不吝分享,把自己的“看家本領”傾囊相傳。中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翁計傳用三鄉、黃圃、坦洲等美麗圩鎮建設案例,展示了中山在“百千萬工程”典型鎮培育中的創新實踐。中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有林介紹了中山典型村培育的亮點做法,創新提出鄉村建設“十要十不要”清單,令一眾學員直呼“太實用了!”江門開平市赤坎鎮黨委書記梁杰釗和塘口鎮黨委書記黃巧娜,分別將赤坎古鎮和塘口鎮的蛻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從百年古埠到文旅IP,從僑鄉優勢到鄉村振興,每一個案例都充實豐滿。
理論之外,實踐同樣精彩。學員們走進江門、中山的典型鎮村,親身感受鄉村振興在基層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在小欖鎮永寧社區,他們看到了黨建引領下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如何“比翼齊飛”;在中山市“百千萬工程”典型示范村崖口村和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代表企業完美集團,他們看到了因地制宜破解鄉村旅游“千村一面”帶來的改革圖景。赤坎古鎮的文旅創新,更是讓學員們深受啟發,讓大家找到了文化保護與文旅發展的平衡點,紛紛表示“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樣板!”
參訓學員收獲滿滿
激發推進“百千萬工程”的嶄新能量
中山市委政研室二級調研員曾慶文一語道破:“江門、中山聯合舉辦的這次培訓,不僅是資源的整合,更是兩地干部交流的‘金橋梁’!”在他看來,這是推動兩地相互交融、共贏發展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陳德斌表示,圭峰會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梁啟超、小鳥天堂、新會陳皮家喻戶曉,他們目前正借助深中通道和黃茅海大橋的交通樞紐優勢,以吸引港、澳、中、珠等地游客為著重點,打好農文旅戰略。他還提到,系統地學習中山在“工改”、人居環境提升等方面做法后,深受啟發,將保持典型村示范引領勢頭,擦亮“葵鄉門戶”底色,深化人居環境建設,參照中山美麗河湖標準將小鳥天堂流域打造為“百里畫廊·葵韻水岸”示范帶。
橫欄鎮副鎮長陳子慰通過同堂學理論、現場找差距,提出兩地可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優勢疊加的設想。他表示,中山充分發揮香山文化優勢,江門繼續做強僑鄉文化品牌,可借鑒塘口鎮“碉樓+旅游”的模式,開發僑鄉研學路線,推動兩地聯合建設“香山僑鄉文化走廊”,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標識。同時,可以從橫欄的“花木+西江文旅”產業綜合、五桂山的“生態+康養”綠色產業,新會的“陳皮+文化”全產業鏈、臺山的“海絲文化+溫泉”旅游資源處等著手,以產業為基,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發展新業態。他還建議兩地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加強設施互聯、市場共拓,在資源共享、線路共推、品牌共建等方面深化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中山市沙溪鎮黨委委員徐國勝認為,沙溪鎮是珠三角著名的僑鄉和“文化之鄉”,“非遺”數量全市第一,沙溪籃球和沙溪美食兩張文旅新王牌火爆出圈,因此沙溪在推動傳統文化、傳統產業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提升空間巨大。接下來,沙溪鎮將持續挖掘文旅資源,一方面,以文興城煥活隆都傳統文化,整合呈現龍瑞村“一祠一塔二樓三古廟”古村風貌,帶旺餐飲、住宿、服裝等產業,推動文旅融合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以體促旅培育“籃球文化”新熱點。沙溪鎮還將以蟬聯全國“村BA”冠軍為契機,打造“冠軍?!背鞘行蜗蟠恚鑴菅由臁绑w育+”產業鏈,實現體育文化與產業經濟深度互動,并以食宿旅做大“沙溪美食”特色IP,打造“一村一味”,并充分利用沙溪文旅流量賦能服裝產業發展。
鶴山市古勞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呂劍斐表示,在學習中感觸最深的是關于農文旅產業促進富民興村這一課程主題交流探討。古勞鎮是典型縣鶴山市的典型鎮之一,轄內創建有7個省典型村,可以說是典型中的典型。接下來,他們將繼續培育典型示范,特別是扭住強村富民公司這一節點,強化鄉村運營,讓村民真正吃上“文旅飯”,真正實現富民興村。
編輯? 張英? 二審? 朱暉? 三審? 吳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