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應該要有更多演唱會、戲劇表演!”這是市政協委員、市實驗中學西藏部副主任蔡玲玲這幾年來在社交媒體上聽到的“呼聲”。在3月26日召開的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她帶來的提案聚焦大力發展演藝經濟助力中山文旅發展。她建議,中山可以通過大力發展演藝經濟,進一步豐富文旅產品供給,形成“內容特色化—消費便捷化—體驗多元化—傳播精準化”的良性循環,提升城市吸引力,助力中山文旅發展,書寫“文化興城”新篇章。
演藝經濟作為文旅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還能帶動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蔡玲玲觀察到,近年全國演藝活動蓬勃發展,“跟著演出去旅游”“為了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成為一種新潮流。她表示,中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雖然這幾年中山演藝市場在政策扶持、文旅融合、文化消費增長等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也存在演藝資源分散、演藝品牌影響力不足、基礎設施有待提升、人才短缺、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問題。
蔡玲玲建議,由市相關部門牽頭,整合各鎮街演藝資源,推動形成演藝產業集群,鼓勵各鎮街根據自身特色,打造差異化、特色化的演藝項目,避免同質化競爭。中山還可以建設“中山非遺”演藝體驗中心,通過“體驗+演藝”模式,讓游客深入了解中山非遺文化。同時,中山可加入“粵港澳大灣區演出聯盟”,與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廣州大劇院等實現節目巡演聯動。
圍繞“孫中山”這一核心文化符號,蔡玲玲認為,中山可借鑒《印象劉三姐》《又見敦煌》等成功案例,推出實景演出《香山風云》,串聯起孫中山、鄭觀應、楊殷等香山人物的故事,重現中國近代史的光輝一頁。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可打造沉浸式戲劇《孫中山的革命歲月》,游客可以扮演歷史人物,參與互動劇情,體驗革命年代的激情與奮斗。同時,還可以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的演藝品牌和大型演出項目,打造“書香中山”“中國合唱之城”“岐江國際音樂節”等演藝品牌。
作為演藝經濟發展的基礎,演藝場館的基礎建設不可忽視。蔡玲玲表示,中山應當加大對演藝場館的建設和改造力度,提升現有場館的硬件設施水平,打造更多高品質的演出場所,滿足大型演出、音樂會、戲劇等活動的需求。中山可參考廣州永慶坊模式,改造舊廠房為先鋒劇場,在金鐘湖公園建設戶外音樂草坪,在商業綜合體增設快閃演藝空間等。同時還應當完善基礎設施布局,開發“中山演藝”小程序,整合票務、周邊美食、停車導覽功能,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演藝場館的建設和運營,推動市場化運作。
蔡玲玲建議,中山應當大力支持本土演藝團體和企業的成長,與高校、職業院校合作,設立演藝經濟相關專業,培養本地演藝人才,建立演藝人才庫,為中山市的演藝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時,應當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的演藝策劃、運營、營銷等專業人才來中山發展;建設集演藝創作、排練、演出、培訓、展覽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吸引國內外知名演藝企業和人才入駐。
蔡玲玲建議市政府出臺專項政策支持演藝經濟發展,包括設立“香山藝術基金”,對優秀的演藝項目、企業給予資金扶持,對引進的大型演藝活動給予補貼等;面向市民推廣“階梯票價”,如工作日下午場5折、學生票10元特惠、家庭套票“買二贈一”等。她認為,中山還應當將演藝經濟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深中通道帶來的流量優勢,整合文旅資源,打造“演藝+旅游”的新模式,推出“一程多站”旅游線路,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同時,中山還可以通過舉辦高水平的演出、國際性的演藝節、高水平的演藝賽事等活動,吸引國內外游客,提升中山市在演藝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編輯 譚華健?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