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當前正致力以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實現“千園之城”為目標,讓我市成為“綠融、水清、花香、園秀、城美”的“灣區明珠”,但隨著城市公園的增加,運營管理卻未能跟上。今年中山兩會期間,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社員陳恒才帶來了《關于創新經營權有償使用,引導和鼓勵公園社會化運營的建議》。

3月26日,市政協委員陳恒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山在堅持公益屬性、規范管理的基礎上,加強公園運營,盤活公園綠地空間和園內建(構)筑物等資產資源,不僅能激發公園的生態環境活力,豐富區域生產生活空間,還能反哺公園的管理養護資金,減少財政支出。
陳恒才建議:完善政策指引,激發公共資源商業價值和潛力,進一步完善《中山市公共資源有償使用管理辦法》,對公園、廣場、綠地等城市公共場地、設施有償使用,制定相關細則和法律指引,尤其是要解決公園內建(構)筑物產權不清晰,盤活成本高、難度大,運營風險較高等歷史遺留問題,以充分發揮其商業價值和潛力,從而轉化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或服務。
同時,實施“一園一策”,強化大型城市公園統籌運營力度。“建議在開展精準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重點對大型的城市公園按照‘一園一策’的要求,對園內資產開展摸底,做好承載力評估的基礎上,制定統籌運營的業態規劃,改變零散、碎片化的運營狀態。”陳恒才表示,中山可借鑒上海、遂寧等地關于大型城市公園或郊野公園管理運營經驗,對市內有條件的公園通過公開招標,招引專業化市場公司,統籌公園整體管理和運營,在公園內開展符合要求的特色餐飲、文創產品銷售等商業活動,或舉辦主題文化活動、戶外音樂節等娛樂活動,舉辦各類商業性的賽事等,以市場化運營反哺公園管理。
陳恒才表示,中山要創新經營權有償使用,可探索“以用補建、以用代管”模式,開發“金角銀邊”。借鑒成都的經驗,進一步完善社會資本進入公園運營管理準入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社區、高速路和快速路橋下公共空間等“金角銀邊”的開發和項目建設,創新經營權的有償使用,推動政府轉變職能,減少財政負擔。
編輯 陳雪琴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