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委員通道”上,市政協委員、廣東彩樂智能包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芳杰就“推動‘醫養結合’,促進我市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展開發言。她提出,中山應當大力推行“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建成一批適應社會各種個性化需求的高質量養老服務機構。

李芳杰表示,按照民政部門2023年人口統計,中山老齡化率達14%,已步入老齡化社會,但中山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只有2200多位,入住率58.6%。龐大的養老人群存量與較低的養老入住率是矛盾的。這一方面是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老人認為居家養老更好,不愿意去養老院。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山缺少優質、可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養老機構,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或追求高質量養老的老人找不到可以養老的地方。
▲來源:中山廣播電視臺
在李芳杰看來,隨著“60后”“70后”這兩個群體退出職場,成為養老人員之后,他們的獨生子女將因“雙獨家庭”的結構、經濟收入能力、工作繁忙等原因,很難周到照顧家中老人,更多的養老人群選擇機構養老將是大勢所趨。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多專業化、優質的養老機構接納這批養老人員。
此前,李芳杰跟著市政協調研組,先后走訪調研了四川和重慶等地,發現讓醫院進入并參與養老服務業被很多城市所推崇,國家有關部門把這種模式總結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它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醫療機構對老人身心健康的幫助,給老人帶來高質量休養生活。她表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也非常適合中山,能化解中山養老服務市場存在的困惑,“‘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最關鍵的要素是醫療資源一定要介入。中山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醫院,如果要推動‘醫養結合’工作,那么醫院一定要介入。”
因此,李芳杰建議,中山大力推行“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一方面要抓住“醫”的主導作用,鼓勵一批有豐富醫療資源的機構進入養老服務業,通過經營、托管、幫扶、共建等方式,建立一批不同層次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另一方面政府要提前做好制度創新,破除行業間的制度隔閡,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引導醫療機構進入“醫養結合”養老機構,讓“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能“下地”“走好”“走遠”,真正造福中山人民。
編輯 譚華健? 二審 周振捷? 三審 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