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港澳長者選擇回到大灣區進行消費,購買養老用品和服務,形成了旺盛的市場需求。對此,3月26日上午,市政協常委、香港第六屆選舉委員會委員何漢文在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委員通道”上提出,中山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精準對接香港養老需求,大力培育銀發經濟。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銀發經濟迎來爆發期。2024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2024年1號文件《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將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規劃布局約10個高水平銀發經濟產業園區。
▲來源:中山廣播電視臺
何漢文表示,中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城市,擁有較完備的產業鏈、突出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具有打造大灣區銀發經濟發展高地的堅實基礎。
“中山可以借鑒深港‘前海模式’,與香港特區政府、養老企業及研發團隊合作,打造國際銀發經濟產業園區。”何漢文建議,通過構建“香港研發+中山制造”的產業協同模式,結合港澳在老年用品科技創新、養老金融創新、國際化服務標準等方面的優勢,以及中山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重點發展養老用品制造。
同時,積極承接香港特區政府項目,爭取香港養老企業及研發團隊的新科技、新產品在中山落地轉化及應用推廣。通過香港展會和電商渠道開拓國際市場,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灣區銀發產業中心。
大灣區銀發產業發展既要符合國內市場需求,也要對標國際認證體系。何漢文建議,中山可以重點圍繞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適老化產品研發、智慧養老平臺搭建等領域,積極參與制定“灣區銀發產品認證標準”。通過標準引領,推動粵港澳銀發產業在服務標準、質量認證、人才培訓等方面實現一體化發展,培育養老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銀發產業集群,推動中山銀發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高質量發展。
在規劃建設港澳跨境養老綜合服務示范基地方面,何漢文建議,基地選址要鄰近三甲醫院,配套醫保定點社區門診,爭取納入“港澳藥械通”政策試點,確保15分鐘醫療圈覆蓋;搭建老年人健康檔案大灣區互通平臺,開展常態化健康監測;支持養老機構加入香港“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試點“港籍院長+本地團隊”管理模式,打造集醫療護理、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產業孵化于一體的綜合性養老社區。
同時,建設養老產業社區展示中心,優先引入智能養老設備和適老化改造技術,培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推動養老產業創新發展。通過整合養老機構、醫療護理、康復器械、養老產品及服務專線等資源,實現產業發展與社會服務協同提升。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周振捷? 三審 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