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3月22日“世界水日”當天,中山日報小記者團走進大豐水廠,探秘自來水的生產過程,零距離體驗“一滴水的旅行”。
見證“一滴水的旅行”
“我們平時用的自來水,都是從水廠里面來的嗎?”“飲用水是如何過濾消毒的呀?要經過哪些工序?”第一次來到水廠的小記者們對制水工藝流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忍不住頻頻發問,并時時駐足觀察和記錄。

“大豐水廠的供水范圍主要是市區、港口鎮、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及阜沙鎮等,服務人口約80萬。這里的供水規模不容小覷,通常每日供水37萬立方米,最大可達每日50萬立方米,相當于一個三口之家5萬個月的用水量!”中山公用水務投資有限公司供水生產部副經理羅勝告訴小記者們,大豐水廠以西江小欖水道為水源,水源水質達標率100%。但一滴水從源頭流到千家萬戶,還要歷經多道嚴格的工序。

在志愿者的引導下,小記者團首先參觀了水廠沙盤模型,了解水廠的總體布局,并實地參觀了水廠的取水口、反應沉淀池、濾池等關鍵區域,直觀地了解自來水制水的工藝流程、水質檢測、生產調度等知識,真切地感受到日常生活用水的來之不易。
在心中埋下惜水種子
活動尾聲,小記者們紛紛表示,他們了解到自來水并非“自來”,更感受到了水廠工作人員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竭盡全力保障市民的用水安全。
“工作人員帶領我們做的小實驗很有趣,把裝置按順序組裝好,倒入臟水,那些雜質就被一次次阻隔下來,最后就能得到較為干凈的水。”小記者陳依貝說,通過實驗,她深刻體會到了水凈化的奇妙。

“沒想到自來水是這樣生產出來的。”小記者孫晨昊表示,通過這次活動,他對水廠制水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每一滴水的來之不易。他感慨:“我要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爭做保護水源、節約用水的小達人。”
小記者柯嘉鑫在現場目睹原水從渾濁到清澈的蛻變過程,這讓她真正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含義。“原來一滴水要經歷混凝、沉淀、殺菌等漫長旅程才能來到我家。水資源是很寶貴的。我打算將今天的所見所聞分享給親朋好友,讓大家一起行動起來,珍惜每一滴水,共同守護我們的生命之源。”
新聞知多D
1993年,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旨在喚起公眾的節水意識,加強水資源保護。
早在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后,水利部即確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因此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時間的重合,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今年,“世界水日”主題為“冰川保護”,“中國水周”主題為“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
編輯 余曉霖 ?二審 陳彥 ?三審 查九星